從產地到餐桌:了解食物來源和生長環境,學會惜福感恩

父母帶孩子到產地進行農事體驗,例如1月拔蘿蔔、3月麥田音樂會、6月灣寶西瓜節……,就會對食物與土地有更深刻的感受。透過了解食物的來源和生長環境,增進食物的選擇能力,也體會到食物得來不易,慢慢學會「珍食愛物」。

現在的孩子與土地環境之間的疏離,讓淡水幸福農莊主人陳惠雯經常受到震撼。有一次,有位大學老師帶學生進行農業體驗,大夥兒赤腳踩進田裡插秧的時候,有個女學生一腳踩進田裡就站著不動,接著開始大哭,旁邊的同學嚇得連忙關心:「是不是踩到什麼了?」女學生收拾情緒後回答:「好髒喔!」

泥土田裡有蝌蚪等很多生命,這樣的泥土究竟是乾淨或骯髒?每天吃的一碗飯,需要多少顆穀子當種子,才能種出來?麵食人口愈來愈多,你知道台灣也有自己育種、生產的小麥嗎?聽說不施農藥、化肥的有機西瓜,吃起來不只有水分和甜味,還有十足的果味?

來一趟親子食農旅行,透過拜訪食物的產地及其生產者,就有機會了解食物的特性、品嚐真正的味道,以及認識所在的土地。

位於淡水大屯溪旁的幸福農莊,是由陳惠雯與夫婿黎旭瀛共同打造,透過自然農法種植稻米和四季蔬菜。黎旭瀛曾是紅螞蟻合唱團的吉他手,後來成為眼科醫生;陳惠雯則自小有著不安分的靈魂,曾經喜歡四處尋找生活的樂趣。兩人因緣際會在菜園耕作中相識,更因為大女兒2歲時發作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決定開始自己種植食物。

 

讓孩子有機會認識食物並產生連結

「父母幫孩子從食物找回健康,不用很辛苦就可以做得到,為什麼不做一點改變?」陳惠雯談到,大女兒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在半年後竟不藥而癒,帶給他們很大的信心,其他幾個孩子也不靠藥物就能健康成長。

十多年來,黎旭瀛和陳惠雯不只自種自食、勤於農務,同時也開放都市朋友參與學習體驗活動。隨著四季的更迭變化,有插秧、割稻、採蘿蔔或其他蔬菜、動手做食物等等。

「孩子有機會認識食物並產生連結,通常就會吃,」陳惠雯分享,為了教育推廣開放體驗種稻,孩子插得或高或低、歪歪斜斜,結果他們不得不拔起來重種一次;也曾為等外面的人來割稻子,努力趕走麻雀仍很捨不得的看著稻子被吃掉。

不過,網友的來信讓他們願意繼續做下去。一位媽媽告訴她:「以前每天追著小孩吃飯,非常耗體力,但小孩體會種稻收割的辛苦後,居然乖乖坐在餐桌前把飯吃得乾乾淨淨。」

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企畫部專員潘嘉慧也提到,每年3月的麥田音樂會、6月的灣寶西瓜節,吸引很多父母和小孩參與。他們主要是去看麥子、西瓜等農作物長什麼樣子,對住在都市的家庭來說,是難得親近土地的機會。

 

人與土地共好的美好約定

2007年國際小麥價格飛漲,喜願麵包坊負責人施明煌開始與台中大雅的麥農合作,希望在台灣的土地上種植自己的小麥,就此展開麥田狂想的序曲。3年後,在彰化芳苑喜願麵包坊旁的麥田中舉辦喜願音樂會,同年合作社與喜願合作辦理「麥田狂想安可曲」音樂會與座談會,一直延續到今年。

「麥田狂想音樂會的參與人數,從500人一路增加至今每場都有1千多人,每年也依辦理地區特色規劃不同活動,」潘嘉慧說,參與的親子除了能看見金黃麥田外,更有機會體會農村生活。例如控窯、坐牛車、麥田尋寶,以及到原民部落參加農民市集、米糕麻糬搗製體驗、在地苦茶油製作觀摩等活動。

在熱鬧的灣寶西瓜節活動背後,也有令人動容的農夫故事,代表人與土地共好的美好約定。瓜瓞綿綿的田野、無毒西瓜的滋味,就等著大小朋友一起去探訪挖掘。

認識農夫朋友,建立新飲食素養

「食育最終是要認識生產的人,也去過生產的地方,彼此建立信賴的關係,」身兼醫師和農夫的黎旭瀛說,親自去看很重要,才能了解健康的土地、食物與人的關係。

陳惠雯認為,乾淨的食物,不是農夫片面的責任,消費者是一大關鍵。從怎麼吃、怎麼種到怎麼生活,都貫穿連結在一起,不只是身體,心靈也跟著健康起來。

農夫用心耕種友善土地的食物,大小朋友參與體驗後會更珍惜,下次買菜時,看見的不只是價格,而是價值。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44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

回到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