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食、共玩到共學:從食物入手,加深感情的凝聚力

從孟琬瑜一家人到互助團體「小村子mama team up」一群人,不管是建造家中的綠屋頂或協力把垃圾場變身為農場,飲食已成為一種凝聚力及生活力。爸媽帶著孩子親自動手耕種,從消費者變成了生產者,更拉近了人與食物、土地的距離。

如果家中有個小露台,可以拿來做什麼?孟琬瑜一家住在新竹市東區,利用4樓約5坪的露台打造了迷你綠屋頂。很難想像這樣小的空間卻孕育豐富多樣的生態,有香草、蔬菜、果樹,還有自己打造的迷你生態池,以及用社區鄰居丟棄的魚缸營造成的生態缸,吸引昆蟲魚鳥在此駐足。

 

以食物為主,孕育與環境更有意義的連結

「比起花錢去外面買,親自動手做,代表自己的身上是擁有這些知識、技藝和能力的,」孟琬瑜談起家中的食育演變,從一般市場轉向小農採買,到現在成為以食物為主的微型生產者,孕育與環境更有意義的連結。

迷你綠屋頂上種了高麗菜、大小白菜、艾草、馬齒莧、紅鳳菜,種類多,但每種僅約3~5棵,也搭藤架種菜豆、絲瓜、小黃瓜,還有少數的金桔等果樹。

「光是自種的蔬菜種類,大概有十來種,摘新鮮的菜葉來煮食外,也會將食物加工做成其他製品,例如曬香草或製作洛神果醬,」孟琬瑜說,很多農夫在蔬菜收成時,是直接把整株蔬菜拔起來,然後重新播種;家中的採收是有永續概念的做法,每次只採最外層的菜葉,蔬菜的生長與採收通常能維持整個季節。

原本平坦空曠的水泥露台,透過植物與水域環境的營造,變成了一個充滿立體空間的微棲地,吸引昆蟲、蝴蝶或鳥類來棲息或覓食,例如有隻斑鳩幾乎固定會在早上來喝水。對這一家人來說,從無到有的經驗很可貴,許多困難的事物都可以透過雙手和身體力行嘗試解決。

 

課程設計先滿足實際需求,再學習相關知識

同樣位於新竹地區的「小村子mama team up」,也投入親子之間的食農教育。「媽媽帶小孩,特別是0~8歲階段,就是要好吃、好玩,還要拍照上傳分享,」小村子共同創辦人高雅雪談到,有關食農的課程活動設計,就是先滿足實際的需求,再從中學習相關的知識。

親子共學是小村子的一大特色,有時小孩比大人學得還深刻。高雅雪分享,曾邀請主廚教煮味噌湯,當下大人很認真、煮很急,小孩跑來跑去,回家後卻發現孩子都有在聽、在學。「最大的雷就是味噌不能太早放、煮太久,等全部食材都放進去煮好後,再將味噌加水攪拌均勻後下鍋,煮一下就可以關火了,」她說。

此外,小村子也經常跟著節氣辦活動,像是春天摘野菜、秋天做洛神、冬天拔白蘿蔔等體驗。小村子共同創辦人楊沛縈分享自己的經驗:「幾年下來,我發現自己更懂得節氣生活,」她還從去年開始,嘗試帶小孩一起動手做蘿蔔糕。

 

從親子實作中學到農事常識

楊沛縈觀察,很多父母其實嚮往親近自然和土地的生活,但因為不知道怎麼做,而不敢放手去做,小孩也連帶受到影響。

創立三年來,小村子以千甲農場為食農教育基地,讓親子有機會從實作中學到農事常識。今年1月中旬,小村子即在該農場舉辦定向越野挑戰,結合農藝、廚藝,共設計了12道關卡,包括找到水閘門等不同地點,完成摺紙船、將地瓜或蘿蔔刨絲、燒柴炸地瓜等任務。

養小孩,需要一個村子的力量,從食物入手是個不錯的方式。因為好吃、好玩,同時學到支持小農、全食物料理等知識,家裡的飲食也會跟著一起改變。

如何在家中打造迷你綠屋頂?

孟琬瑜分享家中的迷你綠屋頂,由農家子弟出身的先生啟動,根據他畫的設計圖,帶著小學中低年級的兒女像玩「疊積木」般逐步去實現。

他們先在社區收集鄰居裝修剩下的紅磚、整地剩下的紅土,利用週末假日慢慢搬上去,將紅磚圍成方形,然後鋪上石頭、園藝用不織布,再放入泥土,也利用若干大花盆來種植。

剛開始先種較耐曬且不挑土的植物,譬如紅鳳菜。但土壤比較貧瘠,植物長不好,於是將生活中的蔬菜皮、果皮和落葉等放入鐵桶製作堆肥,並自製果皮酵素。將堆肥桶放在較陰暗的位置,以土或腐植質覆蓋而不加蓋,分解效果比較好。

每次種植加入自製堆肥和果皮酵素液肥後,隨著菜園土壤漸漸肥沃,植物也愈長愈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44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

回到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