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廚:教孩子做料理,學會照顧自己的能力

廚藝是傳承也是分享,可以充滿著溫暖的味道與家庭的記憶。爸媽有機會帶孩子一起採買食材、動手做料理,不但是親子之間最好的陪伴互動,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照顧自己的能力。

學校老師問孩子:「芒果長什麼樣子?」有孩子開心的舉手回答:「我知道、我知道,一片一片的。」當父母都習慣幫孩子把水果切好、做好所有的事情,孩子可能連水果原來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

很多父母用心栽培孩子,等到孩子長大表現優秀、申請出國念書,最擔心的卻是他們一旦獨自在外,能不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從小教孩子學做料理,就是學會照顧自己的起點,哪怕只懂得洗米煮一鍋飯也行。

 

親子共廚,最重要的意義是陪伴與親情連結

擔任親子共廚講師多年的林曼芬,從小進廚房跟在媽媽旁邊玩。每天放學回家,姊妹四人都會跑進廚房裡,媽媽一邊洗洗切切準備晚餐、一邊聆聽女兒聊學校發生的事。至今她仍清楚記得,媽媽會用刀子將紅蘿蔔、小黃瓜刻花,以及每年冬至會自己磨米、搓湯圓的情景。這是她成長過程中重要美好的記憶。

「爸爸也會下廚,特別是過年,他會先炸饅頭丁,接著鋪上魚片、撒上芹菜末,最後再淋上滾燙的雞高湯,」林曼芬回想起爸爸的味道,對這道獨特的料理特別有印象。

林曼芬認為,父母帶孩子進廚房做料理,認識食物只是其中一部分,最重要的意義是陪伴與親情的連結。「給孩子一種穩定的感覺,讓家成為永遠的靠山,充滿溫暖的包容與愛,」林曼芬分享,她和姊妹之間跨世代的家族聚餐將近20人,也是大家一起準備菜餚,從來不上館子。

此外,讓孩子學會烹調,他們懂得分辨食物的原型、養成敏銳的味覺,可以照顧自己身體的健康,也是一輩子帶著走的能力。

 

用扮家家酒的心情、遊戲的方式帶領孩子進廚房

「親子共廚,不是一般的才藝課,而是希望在生活中落實,」林曼芬談到,帶小孩玩麵粉、做餅乾或麵包是一種有趣的學習方式,可以利用台灣生產的小麥麵粉來揉麵團,不要用現成的材料包。包括讓孩子自己把蛋洗乾淨,不要擔心他們打破,同時教導他們怎麼洗蔬菜、切蔬菜。

林曼芬在女兒可以自己坐的時候,就讓她們在廚房看媽媽做事,1歲多的時候就開始幫忙洗米、摘豆子、洗菜葉、用玩具刀切菜葉和豆干等,用扮家家酒的心情、遊戲的方式帶領孩子進廚房。「怎麼清洗小白菜、摘四季豆、搓麵糰,小孩自己動手做,特別有成就感,」她說。

林曼芬說,爸媽帶孩子做蛋、豆腐或搓肉丸子,都是很容易的入門料理。教導孩子時可以用他們能夠理解的語言,譬如將肉丸子輕輕丟進鍋子、從鍋邊溜滑梯滑進去。或者請孩子幫忙削水果、切水果,也是接觸食物的方式之一。

親子一起採買、煮食,孩子因為參與其中而食慾大好,通常會喜歡自己動手做食物,甚至將食物變成愛的禮物。林曼芬的兩個女兒,曾在爸媽的結婚紀念日獻上親手做的小點心,至今合力開了一家獨立書店,也持續自己動手做餐的習慣。

帶孩子做料理,廚房就是教室

父母帶著孩子開始動手做料理,可以先從採買做起,不管是小農市集、傳統市場或超級市場,都是認識各種食材的好地方,接著在廚房展開與食物的美味關係。林曼芬提供下列幾點建議:

1. 保有愛心、耐心和童心。小孩通常不按牌理出牌,允許小孩做自己想做的,即使不慎弄得一團亂,也不要責備,若造成孩子的挫折感,幾次後就不會想進廚房了。例如孩子學做貝果或麵包,可能做出各種造型,不需要嚴格限制。

2. 孩子不一定要從頭到尾幫忙做完一餐,只幫忙洗菜或切菜也很好,但在餐桌上一定要誇獎他。高帽子一戴,他隔天一定還會很開心的再進來。

3. 也許剛開始看食譜學做菜,接著可以自己調整變化,延續一個家一個味道。

4. 擔心小孩做料理時的安全問題,可以選用適合兒童的烹飪器具。適當的教導也很重要,例如感受鍋子的熱度、靠近烤箱要按門鈴「叮咚」(跟孩子約定周圍有道隱形的門牆和電鈴)、如何安全使用刀具。

5. 等待時,可以陪孩子讀綠繪本、讓孩子畫畫,對食物有更多的認識。

6. 帶著孩子一起收拾清潔,也是親子很好的互動機會。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44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

回到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