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幼兒園教師:爸媽別再只會叫孩子以和為貴了!情緒管控不是會忍就好,需要認識和學習

有時候孩子不是愛鬧事,而是心中有情緒,想說卻不會說;最佳解方就是鼓勵孩子認識、表達情緒,再慢慢學習情緒控管。

學齡前的小小孩難免哭鬧、吼叫、甚至打人,經常令大人不知所措、困擾煩心。但其實,孩子不是愛鬧事,而是因為心中有情緒,想說卻不會說;最佳解方就是鼓勵孩子認識、表達情緒,再慢慢學習情緒的控管。

「孩子通常要到5、6歲以上,才能比較完整表達內心的情緒感受,但大人可以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進行情緒教育的暖身練習,教孩子理解情緒,再練習疏通或轉移,」作家、目前在德國幼兒園任教的莊琳君說,孩子能夠處理情緒,對人際、學習等等都有幫助,形同「有了超能力」。

莊琳君擁有英國教育碩士學位,已在德國的幼兒園任教7年多,出版了《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一書。她強調,孩子的表達能力跟情緒教育是互相關聯的,表達好的孩子,能夠為自己發聲、說出自己的感受、想法或需求,也能跟他人溝通,情緒控管自然比較好。

 

情緒教育第一步:引導孩子用言語表達出來

在德國,從2歲就開始進行情緒教育。莊琳君說,一開始面臨生氣、挫折、嫉妒等種種情緒,對小小孩來說,都是很新的體驗,「孩子不但會覺得很陌生,還會因為情緒強度過高就亂發脾氣、或哭鬧。」情緒教育的第一步,是引導孩子用言語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當孩子有負面情緒,又不會用言語表達時,大人可以從旁協助。例如說:「你看起來很難過。」「你現在很生氣,對嗎?」等等,讓孩子試著理解自己的情緒。

大人的陪伴與接納,也非常重要。莊琳君舉例,曾有個2歲多的孩子亞寇,平常個性非常溫和,某一次遇到比他大的同學邀約玩耍,亞寇拒絕後,對方仍堅持要玩、還把手直接搭上他的肩膀。亞寇直接發怒,大吼:「我不想玩!走開!」當天放學時,老師告訴亞寇媽媽這件事,媽媽竟然笑了,還說為兒子感到開心,「他終於會生氣了!」

為什麼亞寇媽媽會這樣反應呢?原來她認為:「亞寇能夠大聲說不,表達不滿與生氣,是為自己發聲。」莊琳君進一步表示,孩子懂得、而且有能力為自己發聲,正是踏出獨立的第一步。

同樣的情況如果發生在台灣,大人可能會要求孩子以和為貴,甚至責備孩子的發怒。「但其實,各種情緒的存在都很自然,沒有哪一種情緒是應該要被『矯正』的,」莊琳君提醒,大人千萬別忽略孩子的情緒需求,與其防堵或壓制負面情緒,還不如面對並找對的方法釋放它。

 

第二步:用適當的表情、肢體動作跟語調表達

而在孩子懂得說「不」、懂得表達負面情緒之後,還可以更進一步學習。以亞寇的例子來說,他已經會表達自我了,接下來,大人的責任就是教導孩子用適當的表情、肢體動作跟語調來表達,比較不會傷害對方的感受。

莊琳君強調,小小孩的情緒教育需要很長的時間,「大人要給孩子很多的接納、同理,讓孩子的情緒能流通。」這不是一、兩天的事,而要長期累積。很多時候,大人自己也在學習;千萬別忘了,在這個過程中,大人是孩子最重要的範本。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44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