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式教學系列9〉蘇澳國小:藝磚藝陶築夢想

蘇澳國小的主題式教學──構建磚窯,讓孩子攪拌水泥、搭疊磚塊、打造磚窯、窯烤披薩、燒製陶笛,從中學習數學的比例概念、自然課的熱變化、社會課的磚歷史、美術課的藝術創意。

此時的蘇澳很涼爽,空氣一片清新靜謐。蘇澳國小開放式操場旁的草地上,築起一座復古磚窯。孩子們從磚窯中取出一大片手做披薩,開心而驕傲的切成數小片,遞到還沒吃到披薩的同學與老師手上,熱情介紹著:「我們升到200度才烤出來的窯烤披薩,好不好吃?」

另一座磚窯尚在構築中,3、4個學生圍在一起和水泥,有條不紊且分工明確的將水泥粉倒在隔水板上,中間撥了個小洞,慢慢倒水進去,繼續攪拌均勻。拌水泥的孩子非常專注,等著同學加水後,動作迅速的攪拌以免清水溢出。旁邊還有一組學生正在築磚,塗上水泥後,再疊上一塊塊的紅磚,遇到邊角,就去挑選較小的磚塊填上。一上午,已經建造了半座磚窯。孩子們彷彿沒聽見下課鈴聲,繼續專注造窯,爭取今天能把磚窯建好,用自己造的窯烤出自己做的披薩。

這是宜蘭縣蘇澳國小的主題式課程「藝磚藝陶築夢想」的教學現場。校長陳建州說,蘇澳國小是十二年國教課程前導學校,畢業生每年皆製作陶板鑲在蘇小畢業記憶陶牆上,已有10年的傳統。陶板與陶藝本是校內課程,藉由這次與「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的合作,以高年級班級為主,教師群結合社會、藝術、建築、數學及自然等領域,將陶藝課程延伸設計為主題式教學課程。

 

自製小陶磚、建構磚窯模型

課程初期,教務主任同時也是社會科老師李坪鍵說,社會與自然課教孩子認識水泥、陶土、磚塊等礦物原料,藉由影片認識過去磚窯的發展與沒落,並讓學生思考自己家鄉產業(水泥)及磚造建築因社會變遷而逐漸消失,透過小組討論延伸各種產業轉型的方案規劃。

接著,老師帶學生採集學校後山的石塊,讓學生敲擊搗碎後,加入熟料揉製成陶片,藉由切割成等比例的小土磚,經過燒製後製成「蘇澳小陶磚」。做出迷你小磚塊後,老師設計不同的數學任務,讓學生分組練習堆疊出作品,例如:固定長、寬、高的磚牆、煙囪或房子。最後讓小組設計蓋出創意建築模型,並構思此建築如何運用於現實生活當中。數學課和設計美術課上完成的磚窯模型,亦將成為實際建構磚窯時的參考範本。

自製小陶磚涉及環境科學、設計美術及自然科,學生一邊動手一邊聽老師講述原理與做法,加上學生利用迷你小磚塊完成老師布置的數學任務,讓孩子直接從實作中理解原本枯燥的概念,以理解為基礎,激發建築藝術的創意。

魔術磚塊,磚造夢想

到了實際造窯當天,學校安排一整天的時間讓學生分組實作。第一座磚窯由老師組於前一天造好,以便進行「窯烤披薩」的教學;第二座磚窯則由學生自己製作,可參考模型以及隔壁先行完成的窯;第三座設計成「可拆卸式活動燒陶磚窯」,由美術老師夏台緯與專業造窯師帶領學生共同完成。

第一座窯燒烤披薩,將學生的手作披薩及在地小農番薯,置於已加熱至200多度的磚窯內,以安全教育為前提,讓孩子學習觀察溫度、品味食物透過加熱後的物質變化。遇到失敗作品,即刻檢討失敗原因並加以改進。

第二座磚窯,孩子們透過製作迷你模型磚窯時學習的疊磚技術,運用於實際磚窯建築,透過等磚塊比例、水平及水泥沙預拌等數學概念,逐一於興建磚窯過程當中實踐。

第三座活動磚窯的設計較為繁複,希望能搭造燒製孩子們陶藝、陶笛、陶板作品的專用磚窯。陳建州說,下學期將繼續進行燒製陶笛與陶藝作品的義賣,將社會關懷的觀念藉由小小義賣行動,深植孩子的心。

音樂、陶藝、社會關懷

陳建州指出,陶藝課程是蘇澳國小的校本特色課程,在美術陶板教學課中,美術老師教學生分別完成陶盤、陶笛及陶片等陶藝作品,並邀請音樂老師進入協調教學,指導陶笛挖孔、陶片長短音階,燒製完成後即成為音樂課的簡易樂器。

此次主題式教學課程特別堆砌出一座活動式磚窯,即「簡易窯」(柴燒窯),讓學生體驗到,蓋出一個可以實際燒製陶藝作品的柴燒窯,竟然只需要半天時間!磚窯乾燥後,將學生作品置於窯體內,利用校園內風災倒木或報廢桌椅木材放入焚燒。夏台緯說,瞬間溫度可拉高至一千多度,而其灰燼覆蓋於陶藝作品上形成天然釉藥,成為獨一無二的學生作品。最後,於下學期舉辦的陶藝作品展出義賣,透過公民行動來關懷社會,並強化孩子社會責任的觀念。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44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