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尊重」還是「軟控制」?當父母越焦慮,則越控制;越控制,也越焦慮

對父母而言,或許時常會覺得跟孩子溝通很累,是因為自己在前期(所謂的)「溝通」,花了大量的時間,用軟性的方式在說服孩子,希望孩子能夠聽聽話,但其實是壓下很多自己的情緒,努力去「扮演好父母」,另一方面當孩子聽不進去父母「用心良苦的諄諄教誨」時,又覺得無比挫敗。

作者:邱淳孝諮商心理師 (心曦心理諮商所)

 

親子關係中的控制與軟控制 

媽媽問著旁邊的兒子:「你想吃什麼呢?」
兒子:「我想吃炸雞塊」
媽媽:「可是炸雞塊不健康」
兒子:「那我想吃漢堡」
媽媽:「漢堡熱量太高,不然吃義大利麵好嗎?」
兒子:「我不想吃義大利麵」
媽媽:「義大利麵有肉,而且你不是最喜歡吃義大利麵嗎?吃義大利麵好了。」
兒子:「......」

媽媽:「好,那就點義大利麵吧。」
(過了十分鐘後上菜)
媽媽:「你怎麼不吃呢?」
兒子:「我不想吃...。」
媽媽:「你都已經點了,為什麼不吃呢?不吃肚子會餓啊。而且剛剛你說要吃義大利麵的啊。」
兒子:「可是我剛剛明明說我想吃雞塊的...(滿腹委屈)」


---

近幾年,我觀察到大多數父母,非常努力地學習怎麼樣更好地教養孩子。尤其是那些特別努力、認真的父母,上了很多課,看了很多書,知道培養孩子的「自主」是重要的,所以會嘗試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選擇。

這個現象看在我眼裡,其實是非常欣慰的,感覺到隨著世代的轉移,改變漸漸地開始發生,父母親嘗試著去理解孩子。

但很多時候,大多數的父母親仍受到上一代威權教育影響,所以骨子裡頭,會有兩個很大的力量在衝突著:

一邊是:希望當一個「開明」的父母。

想要當個開明、尊重孩子的父母是很好的一件事。但很多父母心中的「開明」是有一個指標的,這個指標是希望孩子「不要」經歷我過去那種「被壓迫」的生活。為了展現自己的開明與尊重,父母變成凡事都詢問孩子的意見,反而不敢堅定地為孩子設立界線。

因此這種「開明」,背後其實是「我不要讓孩子變得跟我之前一樣被壓迫」的「恐懼」。父母的行為是被恐懼所驅動,不只容易失去堅定,甚至容易變成討好孩子。


另一邊是:希望孩子聽話。

於此同時,父母雖然很努力地想當一個開明的父母,但畢竟父母還是受傳統威權教育影響,心底還是希望「孩子可以聽話」。背後有個潛在邏輯是,如果孩子聽話,代表我是個有力量、有影響力、成功的「好父母」。

希望當一個「好父母」並不是問題,但許多父母「當好父母」的標準,是孩子是否「喜歡」自己。因此當孩子拒絕了自己、當孩子生氣或不開心時,有些父母就回覺得自己「失敗」了,是不是哪裡出問題了。

又或者走到另一個極端,是平時姿態很低地想要照顧到孩子的心情,但卻無形之中委屈了自己,但又在委屈到一定程度之後,挫折轉變受傷與憤怒,最後突然爆發:「平時我都為了你做這麼多,為什麼你總還是無法體諒我」;或是在那時想用父母威權或是氣勢「壓壓孩子的氣燄」,孩子也會覺得父母怎麼反差這麼大,怎麼突然反咬我一口,而變得更不知道怎麼相信父母親了。

 

可以當好人,又可以掌控全局

而在這個「當個開明的父母」跟「希望孩子聽話」這兩者之間,就會形成很大的衝突與張力,最後很可能演變成一種結果:「看起來語氣很溫和地在詢問孩子的意見(滿足「當好父母」的需要),但實際上心裡面往往有自己的一套答案,並偷偷地把孩子帶往心中擬定好的劇本。(滿足「控制感」的需要」

這麼做,看起來有很大的好處,可以當「好父母」,又能夠有「控制感」。但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

其實當你想要兼顧時,反而會兩面不討好。

對父母而言,或許時常會覺得跟孩子溝通很累,是因為自己在前期(所謂的)「溝通」,花了大量的時間,用軟性的方式在說服孩子,希望孩子能夠聽聽話,但其實是壓下很多自己的情緒,努力去「扮演好父母」,另一方面當孩子聽不進去父母「用心良苦的諄諄教誨」時,又覺得無比挫敗。

對孩子而言,也會覺得很悶屈,父母看起來很溫和,但實際上卻沒有商量的餘地,所以孩子反而到了最後會覺得:「講到最後,還不是要聽你的」,最後也是關閉溝通的管道。

 

看似尊重的軟控制

其實現在的父母越來越少會用真正「強壓」的方式對待孩子,也就是不會再拿威權的大棍子一棒打下去,讓孩子噤聲。

但若父母的焦慮還是存在,自己就越需要透過「控制」,也就是讓所有事情照著自己的劇本來安撫自己的不安。

越焦慮,則越控制。
越控制,也越焦慮。


因為當孩子悖離自已的劇本,例如沒有照著約定的時間去吃飯、洗澡、收起玩具時,父母親心中則會感覺到一種失控,甚至會災難化孩子不聽話的結果,而變得更焦慮。

而這種控制,或許從虎爸虎媽的強勢,變成一種軟性的繩索,演變成一種「軟控制」。

這些父母,自己往往也不好受,雖然也知道身邊的人壓力大,但自己就是停不下來。因為當初那些最認真努力上課學習的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往往是非常高的。而自我期待越高的父母,越在意自己是不是做得好、被喜歡。

最後,把自己,也把身邊的人,全都搞垮。

話說從頭,怎麼與孩子溝通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怎麼面對與消化父母內在自己的那心魔:「焦慮」。

當然我說狀況是比較極端的,「焦慮」是父母的常態,也不代表要孩子聽話就是控制,這之間的分寸是很難拿捏的。而這篇文章嘗試想說明,何以現在的父母,雖然看起來花了很多很多心力去帶孩子,但實際上卻越帶越辛苦。

 

 

※延伸閱讀

愛要怎麼「設限」?從小沒有給予設限,到了青春期,他們的表現可能令你無法招架

與自己的「內在小孩」和解,才能真正做好父母的角色

 

本文摘自: 心曦心理諮商所粉絲專頁,邱淳孝諮商心理師著,原標題:親子關係中的控制與軟控制 - 系列文 《1》【是「真尊重」,還是變相的「軟控制」?】
 


Photo By:pixabay

數位編輯:黃小羽、吳佩珊(20200824更新)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