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心法:把自己當盆栽擺設,暗暗散放能量即可

爸媽當然不會甘於當一個擺設,但確實有過來人提點,若要爸媽與青少年雙方都好過,那麼爸媽有時候還真得把自己當成一種擺設。《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麗莎.達摩爾(Losa Damour)建議青少年父母:多數時候,把自己當成能夠散發光和熱的盆栽吧!

媽媽受寵若驚問:回到家沒看到馬麻為什麼會問馬麻在哪裡?

小子稀鬆平常答:如果沒看見電視機,我也會問電視機怎麼不見了啊。

酷暑中,最難忍受的事情,就是悶在冷氣進不來的廚房炒菜做飯。大火烹煮讓廚房滿溢食物香氣,但斗室裡的溫度卻不斷飆高,媽媽我全身臭汗淋漓,所以夏天煮完飯,我是胃口盡失,立馬奔進浴室沖個痛快。

一天,正在穿衣時,側耳聽到當天晚歸的高中兒子一進門便劈頭問弟弟:「馬麻呢?她去哪了?」我怔了一下,頭頂冒出一團既驚又喜的迷霧:「哇,差不多快把媽媽當成空氣了吧,什麼時候佛心來著關心起我的下落了?」地位已經低靡許久的我當下受寵若驚,完全失去現實感。

打從小子們長成少年郎,踏進門後,一天比一天沉默,既冷淡又無趣,早不令人期待。七八年級時,小子們還殘留著一些小學時期的「媽媽我跟你說喔」症候群,接下來就急轉直下,進入了只剩一句「媽,我回來了」的沉默黑暗期。

這還不是最誇張的狀態。到了高中,小子進門後便直接跳過客廳,直線走進自己的洞穴─房間,然後大門一關,生人熟人皆勿近,有時還會悄悄把門鎖上。此時期稱為「爸媽不得其門而入的「閉門羹期」。前述小子問弟弟「馬麻呢?她去哪了?」竟然是發生在這個時期,你可以想像一個被冷落已久的老媽內心有多麼激動啊!

有個燈光美氣氛佳的良辰吉時,我若無其事地問小子,為什麼回來沒看到我會問問我在哪兒呢?小子稀鬆平常地回答:「沒看到就問一下啊!如果有一天我進門沒看到電視機,我也會問電視機怎麼不見了啊。這不是很自然嗎?」當下,我的腦袋又冒出一團迷霧,然後在青一陣紫一陣的臉色中爆出一團哀怨之氣。原來……爸爸媽媽之於青少年,已經不是一個角色,而是一種擺設。

爸媽當然不會甘於當一個擺設,但確實有過來人提點,若要爸媽與青少年雙方都好過,那麼爸媽有時候還真得把自己當成一種擺設。《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麗莎.達摩爾(Losa Damour)建議青少年父母:多數時候,把自己當成能夠散發光和熱的盆栽吧!

青少年不喜歡爸媽囉嗦介入,但不代表他們希望爸媽消失在他們的生活裡。相反的,他們希望父母經常在身邊,保持一種距離,不必做太多、談太多、問太多,但是卻得默默地存在、悄悄地輻射愛與光與熱,這會是一種最佳的依存模式。

研究發現,爸媽經常不在家的青少年,情緒與行為出現狀況的比例比較高。青少年當然不需要爸媽永遠在家,但是晚餐時,至少有一人和孩子一起吃吃飯;睡覺前,跟他們道一聲晚安,甚至擁抱一下,青少年就能得到很大的安定感,身心較健康,不容易走偏鋒。而且天天如此做,變成日常的一部分,即使爸媽不特別做什麼,都會一直感覺和孩子很親密。

其實,我從不少細節都觀察到小子們都有「爸媽要靜默陪伴」的需求。我的工作是寫作與演講,週末時常常接到演講邀請,兒子們早已習慣我的工作模式,事前我也都會通知他們我的行程。有一件事讓我篤定自己永遠是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那就是他們一定會問我:「那馬麻你會幾點回來呢?」家裡缺了一台電視機,總是要知道什麼時候能恢復原狀吧?

所以,小子在讀書時,我也默默在旁讀我的書;小子放學回家滑手機、看平板,我則在一旁燙燙衣服、做點家務;小子補習回來懶得開口說話,我也很識相,默默在一旁打我的字、整理我的資料。

我有一個單身朋友常常跟我分享他家可愛的貓咪。他說,他最喜歡在家裡無論做什麼事都感覺到貓咪趴在旁邊陪著他。聽到這兒,我終於明白一件事,原來,同樣散發光和熱,電視可比不上生命。因為生命陪伴生命就是那麼神奇,我們能知覺彼此的溫度,享受著無形的牽繫。爸爸媽媽,我們一定是勝過電視機的啦!

 


※延伸閱讀

爸媽若是一面滑手機一面喊孩子去念書,這是史上最黑心也最無用的教養法

父母降級,青少年才會升級

 

摘自 彭菊仙 《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天下文化

Photo By:pixabay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