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講再講孩子還是沒有改進?想解決問題大人要先冷靜,在對話中引導孩子自我覺察

如何幫助孩子意識問題?最重要的一點,捨棄我們常用的慣性對待。其次,是覺察自己內在的感受,並且處理這些內在感受,若是大人沒有處理自己感受,很容易和孩子流於情緒、對與錯的對抗,而忽略真正的問題。若大人整理好自己,便能真正針對問題,專注和孩子談論。這個談論若不是以說教,也不是責駡的方式,而是以好奇引導問題意識,若能在好奇的問話之後,看到孩子的正向,問題往往就不是問題了。

人的正向如何產生?甚至落實為生命的信念?

我認為每一個事件的背後,都存有正向在其中,只是人從未意識。

我認為意識的方式,是以好奇的態度,以「感受」與「深層感受」為脈絡,透過探索與核對的方式,讓人意識到正向價值。

比如孩子遇到常犯的錯誤,總是一犯再犯。這些習慣的反應,彷彿一種被制約的程式,也意味著人不經過覺知、意識,直接成為反射動作,或者頭腦知道了,但是行為上仍舊受慣性主宰。

《紐約時報》得獎記者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在《習慣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bit)一書中指出:「習慣迴路存在於人腦。當習慣成形後,人腦便停止全心全意參與決策過程,要嘛開始打混摸魚,要嘛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任務。所以除非一個人刻意『對抗』某個習慣(或是意識到其他新習慣存在),否則該行為模式會自然而然啟動上路。」

當人想要改善問題,卻忽略「覺知」與「意識」慣性,問題往往不會改善。

比如人「知道」說粗話不好,但粗話已經成了口頭禪,形成一種慣性,和別人聊著聊著,一句粗話又出口了,無論如何都改不掉。這種狀況,人的頭腦「知道」要改變,但其實並未真正「意識」要改變。除非罵粗話的人,突然被自己心儀的對象聽見,或被長官嚴厲責駡,在那種情況下,會因為內在受衝擊,感受心靈的衝撞,而擁有較深刻的「覺知」,這人才真正「意識」到問題,啟動改變的意識。

孩子遇到的問題也是如此,他們往往「隱約」知道自己「應該」如何,或者「隱約」知道自己的問題,但是從未真正「意識」到問題,儘管大人們耳提面命,孩子依然沒有改變。

因為大人常創造出更多問題,忽略了真正的問題。

大人的應對,往往是說道理、斥責、給意見,不僅孩子未覺知問題,反而讓孩子負向看待自己,成為一種新的習慣,離解決問題的方向更遠了。

比如課堂上有好動的孩子,在教室常常好動不安,無法安靜上課,老師頭疼極了。我常聽見老師訴苦,上課對孩子們講了又講,說了又說,罵了又罵,脾氣也發了,也處罰他了,孩子總是改不過來。

有時候孩子聽話了,也只是安靜一會兒,又開始調皮吵鬧,捉弄同學了。

為什麼老師怎麼講都沒用呢?

因為老師的糾正、說教、怒罵、責罰,都已經成了慣性,而孩子的回應,也早已經成為慣性,長久以來,成了教室中固定的戲碼。

孩子沒有意識到「好動」、「吵鬧」是個問題,總是在慣性中和教師應對,也將力氣花在對抗、辯解與逃避之中。

如何幫助孩子意識問題?最重要的一點,捨棄我們常用的慣性對待。其次,是覺察自己內在的感受,並且處理這些內在感受,若是大人沒有處理自己感受,很容易和孩子流於情緒、對與錯的對抗,而忽略真正的問題。

若大人整理好自己,便能真正針對問題,專注和孩子談論。這個談論若不是以說教,也不是責駡的方式,而是以好奇引導問題意識:「上課怎麼會一直吵鬧?」、「吵鬧被處罰,會不會委屈?」、「吵鬧的時候,是故意的嗎?還是無意識?」、「如何幫助你,在你吵鬧的時候靜下來?」、「若是你吵鬧,我還是會處罰你,你會生氣嗎?」

若能在好奇的問話之後,看到孩子的正向,問題往往就不是問題了。

不只課堂秩序,很多孩子的學習問題,往往也是沒有「意識」問題。

比如孩子總是寫錯字,而且是同樣的錯字。老師讓孩子糾錯、訂正、罰寫,依然無效。因為孩子在寫字的時候,常隨著慣性,並未「意識」到自己的慣性。要讓孩子不寫錯字,最有效的方法,是和孩子討論,這個字怎麼常寫錯?下筆的時候,心裡面有提醒自己嗎?如何在寫字的時候,能覺察寫字的狀態呢?

不只是寫字,其他功課也是如此。

孩子的功課總是不好,我們是否一直使用同樣的方式,同樣的語言,想要改變他們,仍然無效?問題出在哪兒呢?我們並未意識到孩子真正的問題,孩子也未意識自己的問題。比如孩子學習時是否專注?若是不專注,我們以「好奇的方式」,陪他討論面對「不專注」,而不是只有叫孩子專注,這便是意識問題。其他如孩子遇到某一門科目,心裡便會恐懼、甚至排斥、沒耐性,那麼真正的問題應是這些,而不是一味要孩子加油而已,這便是意識到真正的問題,在我的經驗裡面,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對自我的學習狀況覺察,意識自己想要學好,而不僅是想要或是知道要學好而已。

 

※延伸閱讀:

面對孩子沒說出口的煩惱,爸媽該怎麼辦?>>https://goo.gl/PvvEkY

輕鬆建立孩子的生活常規,從小培養自律好習慣>>https://goo.gl/bkBrTu

 

摘自  李崇建 《心教:點燃每個孩子的學習渴望》/寶瓶文化  

 

Photo:Pixabay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