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世界,填鴨式教育絕對是不夠的,李開復給家長的3個叮嚀、給孩子的6個建議

未來最好的職業是什麼?李開復說,這是很多人常問他的問題,但說真的,AI時代中,有90%的工作目前還沒有被發明,「尤其是鐵飯碗最危險。」

AI新世界來了,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提醒台灣家長,在期盼孩子讀好書、考高分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忘記,你孩子在AI時代的成功與否,並不是按照分數來決定的。」

李開復日前至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演講,以「跟孩子一起進入AI新時代」為題,首度分享了他給台灣家長的三個叮嚀,以及給台灣孩子的六個建議。

※ 2022未來教育國際論壇,熱烈報名中:bit.ly/3z2VZTx

 

他給台灣家長的三個叮嚀
第一個是:別讓孩子成為你希望的人

未來最好的職業是什麼?李開復說,這是很多人常問他的問題,但說真的,AI時代中,有90%的工作目前還沒有被發明,「家長千萬不要自以為是,要孩子做醫師、律師、工程師、科學家......未來10年的變化,將超過過去的50年,如果家長用過來人的經驗來建議孩子,那很可能是不對的。」

李開復直言,父母想讓孩子成為自己希望的人,是不可取的,「尤其是鐵飯碗最危險。」不過,若是與時俱進的父母,可能會有些思考或啟發,知道整個大趨勢,這時,「如果知道有年輕人的志向是修理汽車或電話銷售,一定要阻止他。」

第二個叮嚀是:填鴨式教育,絕對是不夠的

「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現在的AI,已經能改所有考卷,那你的考試有那麼難嗎?考記憶,你再背也背不過AI,考算數推理分析,也打不過AI!」當然,要學會一些基本技能,孩子才能更上一層樓,但不僅限於此。

那到底要學什麼,才能讓孩子迎接AI時代呢?


第三個叮嚀解答了上述疑惑,就是3個C

curiosity(好奇心)、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creativity(創造力)。

他進一步指出,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當你忘記了一切所學,所剩下來的東西。」更明確來說,就是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能力,孩子應該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學會怎麼獨立思考、獨立學習,「因為畢業以後就沒有老師了,如果你沒有自學能力的話,在未來的競爭力會很糟糕的。」
 

至於給孩子的建議
第一點是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

不要被教條所限。李開復說,這也是賈伯斯的法則,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周圍的教條跟社會認知等等因素,會讓我們對自己有錯誤的瞭解,這其實是很不利的,在AI時代,每個人都需要更瞭解自己,才能發揮生而為人的價值。

 

第二點則是增強EQ(情緒商數)
這包括團隊精神、溝通能力、協作能力等等。「你在職場成功與否,有一個很大的關鍵,就是你能否得到周圍的人的信任、你的EQ好不好,特別是在AI時代,社交強度高的工作,會比社交強度低的工作更晚消失。」

 

第三點,盡早學習接觸AI
李開復很建議孩子學習寫程式,用用看AI工具,「不是要你成為專家,但以後有新工具出來時,你要會用。」

 

第四,要多看有養份的書
李開復說,書還是比較有系統的,建議孩子們每年要看十本好的書。如果上網,也要多看好文章,最好能多瀏覽英文網站,要查詢資料時,可以多用英文去Google,視野會更開闊。


第五點,要分清重要的事情跟緊急的事情
我們往往會成為緊急的奴隸,把時間拿來一直在做緊急的事情,沒有好好磨練自己,還是要有意識的時間管理。

 

第六點則是因為台灣的環境,每個人都需要更努力
李開復坦言,這種話,大家可能或多或少都有點不想聽,但未來世界的發展趨勢,中國美國的頂尖高中早就看見了,也開始因應,台灣有時候比較閉塞、比較慢,這時就得趕緊找到養分,才能成長。

 

不是每個人都要去做AI,重點是自己想做什麼

李開復進一步補充,如果是對理工、技術有興趣的孩子,AI其實沒有那麼難,「現在用手機,也可以運用Google的公開資源,來寫AI,」網路上也有很多關於AI的免費課程,而且都是從零開始教的;如果不是理工傾向的孩子,可以看看TED上30個AI相關的演講,瞭解大趨勢。

至於未來要去哪裡讀大學、哪裡找工作呢?他認為,如果有機會,讀書還是去美國讀,不一定要大學去,研究所再去也可以,特別是如今因為中美貿易戰,讓大陸學生變少了,對台灣學生反而是個機會。而未來的就業,如果想要在AI革命中扮演一定角色,機會是在大陸的。

「當然,也不是大家都要去做AI,職場有多光鮮亮麗,那都是其次,重要的是,你知道你自己想要什麼,」李開復說,AI會讓全世界的經濟產值更好,未來人人都能生存,屆時生命的重點已經不再是你有沒有比別人多賺20%的錢,而是找件有意義的事情,把它做好,發揮生而為人的價值。

 

※延伸閱讀:

創新工場董事長 李開復 AI來了,教育怎麼改? 

情商高的孩子AI無法取代 李開復:培養孩子團隊精神及感受親情與愛的能力越來越重要


 

攝影:關立衡

數位編輯:王信惠、黃小羽20200915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