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親子快樂共讀,為語文打好基礎

學齡前透過親子共讀,不但可以增進孩子語言發展,也能提升孩子對閱讀的興趣,有助於銜接寫作。但過程一定要維持歡樂氣氛,才能順勢發展出孩子的語文能力。

學齡前透過親子共讀,不但可以增進孩子語言發展,也能提升孩子對閱讀的興趣,有助於銜接寫作。但過程一定要維持歡樂氣氛,才能順勢發展出孩子的語文能力。

語文的學習,聽、說、讀、寫,是一層一層架構起來、環環相扣的,如果聽、說、讀都沒有打好基礎,很難期盼孩子能寫得好。 

學齡前透過親子共讀,不但可以增進孩子語言發展,也能提升孩子對閱讀的興趣,有助於銜接寫作。 

但共讀最重要的精神是一起享受親子時光,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教授林楚欣強調:「親子共讀過程一定要維持歡樂氣氛。」讓孩子在舒服的情境裡享受閱讀,才能順勢發展出語文能力;如果共讀只為了要達成某些目標,會讓父母和孩子都對共讀失去興趣,也無法激起任何效果,更會打壞孩子閱讀胃口。 

 

挑選適合孩子心智年齡的書 

語言治療師王亦群也強調,共讀就是要玩得開心,孩子感到疲憊就停止,即使只看了幾頁也沒關係。有時候孩子經常會看同樣幾本書,就是互動經驗很愉快的那幾本,一直重複也無所謂。 

共讀的第一步,就是挑選適合孩子心智年齡的童書,可以從孩子息息相關的生活經驗出發,往往很能得到孩子共鳴。 

林楚欣提醒,共讀時,父母會錯估孩子的理解能力,習慣繪本拿來就先「講故事」,避開自認為孩子聽不懂的詞彙,如此一來,就可惜了繪本裡的許多聲韻、意象優美的文句。 

「孩子有能力從情境中會意詞語意思,不需先幫孩子過濾,」林楚欣建議,拿到任何讀本,先照著書本上的文字讀,每一頁留空檔,帶著孩子看圖,也讓孩子發表自己的疑問或想法,等到第一次故事全都讀完後,下一次也許就可以用口語講故事。 

親子共讀最重要的就是互動。王亦群建議,共讀時,家長可以抱著孩子一起翻書,或是面對面,讓孩子可以看到大人的表情、嘴型、眼神等。對於小一點的孩子,則要簡短、音調起伏大,且表情誇張及速度慢一點,並適時重複。 

親子共讀七大技巧 

王亦群提供了一些共讀技巧,幫助父母順利帶領孩子進入語文世界。 

1. 父母可以帶著孩子的手指文字,讓孩子區分圖案和文字,帶入「一字一音」或「同字同音」的概念。 

2. 父母可以重複孩子的話,並且添加訊息來擴展孩子的語句長度。例如,「對,這是大象,鼻子好長的大象。」並在故事中帶入更多的名詞、形容詞、方位詞、量詞、顏色詞等,豐富孩子辭彙。 

3. 在故事中使用(的、在)、因果句(因為  ……  所以  ……  )、條件句(如果  ……  就  ……  ),讓孩子建立句法的邏輯概念。 

4. 可以帶領孩子多思考表達。例如,「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你最喜歡故事中哪個人?為什麼?」「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你覺得故事中的角色心情會怎麼樣?」等。 

5. 把故事中的內容,和孩子實際生活經驗結合,延伸在生活中。像是「我們上次去動物園看大象,是不是看到大象的鼻子好長!」包括生活、學校、公共場合等任何會發生的事情。 

6. 鼓勵、肯定孩子表達。例如透過重複孩子的話,讓孩子知道他是正確的。如「對,這是大象」,也適時給予具體的讚美與鼓勵。「哇,真厲害!你記得大象的名字耶!」 

7. 說故事過程中,家長要耐心等待,別急著幫孩子說。問問題時、或孩子想說時,等待5~10秒,觀察孩子想說什麼,有哪些動作、手勢、表情、聲音,若不完整再幫他補充、展及延伸。 

 

跟孩子一起回顧故事,建立組織能力 

共讀後,可以帶著孩子回顧故事。林楚欣指出,回顧的方式相當多元,最簡單的就是口語表達。問問孩子:故事裡面說了什麼、發生什麼事情?或是你問我答、故事接龍等各種方式,讓孩子來說故事。 

即使孩子表達的和書本上不同,爸媽也可以聽聽孩子說法,林楚欣提醒:「最重要的就是孩子互動討論,不是要問標準答案,千萬不要急著糾正。」 

還可以透過塗鴉的方式,讓孩子把故事段落畫出來。畫得好不好都不要緊,孩子可能會一邊畫一邊說;又或是拿娃娃和孩子一起扮家家酒,把故事演出來。 

回顧的過程中,孩子必須運用組織能力,才能完整表達。而這種組織能力,就是未來寫作表達有條理的重要基礎能力。 

共讀時,父母常犯的NG

王亦群提醒,共讀時,家長要避免以下幾種情況,才能保持共讀品質: 

1. 自嗨型:  說太多,自己講自己的很開心,不等孩子反應。 

2. 權威型:  過度指導,一定要從第一頁唸到最後一頁。其實可以先讓孩子翻完整本書再唸,孩子可能很好奇書裡面有什麼。就像在拆禮物,會想先知道禮物是什麼,再來好好品嘗。 

3. 老師型:  過程中一直出考題「這是什麼?」感覺像考試。孩子指著圖片時,家長可以換個方式,使用提示,例如:「嗯,這是鼻子長長的____」。 

4. 言過其實型:  總是隨便讚美,「你好厲害什麼都會!」「你好棒、你真強!」跟孩子互動應該具體讚美,「讚美詞+具體行為」讓孩子知道爸媽關注到這件事,而且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5. 浮誇型:  互動過程中,家長其實可以裝傻。例如故意講錯,給孩子機會修正,如此一來,就能知道孩子是否理解故事內容。而不是一味耍笨,裝做自己什麼都不知道,久而久之,孩子反而會覺得對手很弱,互動時一點趣味都沒有。 

 

※延伸閱讀:

洪蘭:面對未來,孩子需要基本功與邏輯思考力 

陳安儀:用對方法,寫作不再是孩子與爸媽心中永遠的痛(影片)

 

※《未來Family》1月號<數位孩子,寫作怎麼教?>
博客來>>> https://bit.ly/2EPzmpC

※12期+《程式特攻隊》1-4冊
超值優惠1,999元>>> https://bit.ly/2s0Y5iY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43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