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作家、作文老師 ─ 張嘉驊:教孩子有意識的生活,找回詩性

出版逾40本童書,包括《少年讀史記》等書在兩岸都很暢銷的知名作家張嘉驊認為,簡單來說,作文教育就是讓孩子能吸收生命中各種現象,在內心運作、思考之後,創作而出。

出版逾40本童書,包括《少年讀史記》等書在兩岸都很暢銷的知名作家張嘉驊認為,簡單來說,作文教育就是讓孩子能吸收生命中各種現象,在內心運作、思考之後,創作而出。

 

提升孩子的寫作能力有簡單的方法論嗎?出版逾40本童書,包括《少年讀史記》等書在兩岸都很暢銷的知名作家張嘉驊認為,首先要做「有效的閱讀」,引導孩子讀各類好書,甚至可以讀詩,不僅要願意讀,還得讀通、讀懂。 

「孩子把這些好文章吃進去之後,它們就會變成養分;寫作時,只要大人適當引導,它們就能發揮出來,成為孩子一生受用的創作能力,」張嘉驊表示。 

張嘉驊強調,作文教育應該是啟發孩子對生命的反芻、讓孩子表現對世界的熱愛。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能吸收生命中各種現象,在內心運作、思考之後,創作而出。會寫作的人,是有生命感懷的,不會活得沉悶,至於考試得高分等等,那只是附加價值而已。 

 

先有想法,再求做法;先求好,再求多 

張嘉驊建議,大人對於孩子的寫作不需設限,所謂「文無定法」,文章是有很多種可能性的,「教作文不是教孩子『起承轉合』這種套路,而是陪著孩子去思考一篇文章的各種可能,讓孩子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先有想法,再求做法;先求好,再求多。」 

文學本科出身的張嘉驊,19歲就開始發表文學作品,獲獎無數。後來聚焦兒童文學,出版逾40種童書,包括《少年讀史記》等書在兩岸都很暢銷,數量已突破200萬冊。 

近十年來,因為太多人請益,張嘉驊也投入作文教學,並將教學心法集結成《作文攻頂》一書。 

創作路看似順利,張嘉驊卻說,自己小時候作文不好,因為當時的作文流行套框架,比較八股。一直到中學時代,他接觸了白先勇、余光中等名家作品,才覺得有所突破,「那時我開始覺得,自己能駕馭文字了,後來我還開始讀詩、寫詩,立志成為詩人。」 

從寫詩、寫散文到兒童文學,張嘉驊說,其實寫作是有能量機制的,「在我心中,有座寫作金字塔,最中間的核心是『詩性』,三個角則分別是『創意、故事、邏輯』,創意在上、故事與邏輯在兩旁。」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金字塔所呈現的是功能模式,實際上四個區塊會因實際情況不同而有變化。比方說,在記敘性的文章中,「故事」的比重會多一點,而在議論文中,「邏輯」的分量當然比較高。 

但「詩性」始終是核心。張嘉驊說,詩性就是人類的本質,是指人對生命中的各種經驗、事物的體驗和感悟,「其實,每個生命都是有詩性的,例如小朋友都會說的『太陽公公起床了』,就是很有詩性的一句話;只是因為工業文明與科技等因素,人的思考僵化了,心也就被蒙蔽了。」 

從生活跟閱讀著手,找回詩性 

那該如何找回詩性、培養詩性呢?這可以從生活跟閱讀著手。在生活方面,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有意識的生活,用不一樣的眼光看眼前的一切。 

例如,看到花草,可以想像你跟花草說話;在咖啡廳看到好多桌子跟人,桌子就像田地,人在桌子上聊天,就像在耕耘『話語的農作』……天馬行空,但又大致合理。」 

張嘉驊說,詩性的三個重要特質,就是感覺、想像跟比喻,也能從這三個面向來切入。 

至於閱讀,要避免低效的、無效的閱讀。認知的層次有很多種,包括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等等,閱讀的量不一定要很多,但要能讀通、讀懂、有感受,才能轉化成自身的養分。 

張嘉驊建議大人,有機會多帶著孩子多讀各類好作品,甚至應該讀詩,因為詩是最精煉的語言藝術,是文學世界很好的入口。心中有了詩性,生命就不會太貧乏粗糙,在寫作路上,就有更多可能性。 

 

讓孩子發出自己的聲音 

張嘉驊長年擔任各大作文比賽的評審。他直言,比賽中看到的作文常常千篇一律,「雖然起承轉合是最安全的敘事結構,但評審看了太多類似的文章也會膩。」他建議,在作文教育中,大人不應該給孩子太多框架,而是應該引導孩子依敘事的需要發展文章的轉折。轉折也不是只有一次,可以有很多次。 

但問題是,如今很多孩子常常對各類事物、各種議題無感,又要怎麼有自己的想法、感受或觀點呢?張嘉驊說,大人可以引導孩子思考,思考的關鍵字是「連結」。 

比方說,作文題目如果是「有一個地方」,就可以跟孩子聊聊怎麼跟過往的生命經驗連結。「也許是外婆家有一個儲藏室、堆放了許多兒時物品;又或許是你曾經在某個房間中、挑燈夜讀。透過連結,先找到相關的記憶,再接著想,你要聚焦在哪兒,有什麼想法、感覺,要如何發展、鋪排這篇文章。」只要大人不設限,讓孩子養成習慣去思考,要寫出好文章並不難。 

 

兩個有效的寫作練習:陌生化&移覺摹寫

若想要精進寫作、更有創意,張嘉驊提供兩個有效又有趣的練習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試試看。 

1、陌生化 

「陌生化」是著名的文學理論,源於俄國形式主義。簡單來說,「陌生化」就是擺脫日常熟悉的習慣,利用手段製造出新鮮、新奇的感覺,關鍵在於用不同的眼光看眼前的一切。 
 ●  日常的思考→火辣辣的陽光照在我的手臂上,讓人感覺好痛。 
 ●  陌生化思考→火辣辣的陽光灑在我的手臂上,讓人幾乎能聽到皮膚 發出一陣「滋滋」的聲響。 
 ●  日常的思考→我今天六點被鬧鐘叫醒。 
 ●  陌生化思考→鬧鐘在六點整的叫聲,像一把鉤子把我從夢中鉤了出來。 

2、移覺摹寫 

移覺摹寫就是打破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心覺等各類感覺的界線,讓感覺彼此之間能夠互通。轉個彎,打破慣性思考,就能把尋常的感覺轉化得更有趣、更有意義。很多文學名家都很擅長運用這個技巧。比方說: 
 ●  這束花的氣味,聞起來很特殊,淡淡的芳香就像情人在說悄悄話。(嗅覺→聽覺) 
 ●  心中存有的些許溫暖,這時也變得沉重起來。(心覺→觸覺) 
 ●  昨夜的月色,至少有一瓣是甜的――一隻小鳥纔偷嘗了一眼,便觸電似的暈了過去。(視覺→味覺)(出自周夢蝶<集句六帖――遙寄曉女弟衡陽湖南>)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43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