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戶外玩耍其實是成長必經之路,孩子能從中學會獨立和堅強

荷蘭文化中處處可見對小孩理想形象的刻畫:在戶外玩到臉頰泛紅、金髮亂糟糟的孩子。如果要避免養出被動又媒體上癮的沙發馬鈴薯,讓孩子獨立在外玩耍就是最佳解決方案。不受監督的在戶外玩耍其實是成長必經之路,孩子能從中學會獨立和堅強。

首先來談談我家門前的這條路:小寶寶沿著人行道到處爬,幼兒在房子前晃來晃去,稍微大一點、約四到五歲的小朋友開始會自己過馬路,到對面公園玩耍。

而在公園裡,小朋友會攀爬一棵歪七扭八的樹,我兒子從上面摔下來不少次,我想他大概不是特例,畢竟這棵樹一直都是全街區小朋友的最愛,多年來人氣不減,而且從來沒有人提出要在周圍架設欄杆,或是在樹下鋪設防摔橡膠墊之類的意見。

此外,公園裡還有戲水池(有管理員)、大型草地和沙坑。一般而言,這裡很難看到父母的身影,卻有非常多小孩在嬉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戶外活動仍然是荷蘭人童年的日常,和布勒哲爾的年代沒有什麼差異。無論天氣如何都要往外跑,彷彿是荷蘭人的天性:小朋友在雨中也可以玩得不亦樂乎,體育活動也鮮少因為天氣惡劣而取消。伊娜每週兩次的足球訓練從來沒有暫停過,除非有閃電擊中球場的危險。

下雨的日子,荷蘭人會穿上防風雨夾克;如果是一身時髦打扮,甚至會撐著傘單手騎單車。荷蘭家長常說:「沒有壞天氣這回事,只有穿錯衣服的問題。」他們總是一臉淡定、不畏風雨又準備萬全,而且以相同的標準要求孩子。由於在荷蘭家庭中,小孩擁有和大人一樣的地位,從小就被教導要自立和負責任,而不受監督的在戶外玩耍其實是成長必經之路,孩子能從中學會獨立和堅強。

荷蘭文化中處處可見對小孩理想形象的刻畫:在戶外玩到臉頰泛紅、金髮亂糟糟的孩子。如果要避免養出被動又媒體上癮的沙發馬鈴薯,讓孩子獨立在外玩耍就是最佳解決方案。荷蘭人認為必須讓小孩每天在外跑一跑,雖然部分鄰居家的小孩更早一點,不過,我家的兩個孩子從六歲就開始自己在公園裡玩耍。

我詢問許多荷蘭家長都從書中獲得什麼樣的建議時,發現很多人都提到《如果我們能再次以正常的方式養育小孩》(AndIfWeJustStartedParentingNormallyAgain)這本書。

書中提出一種溫和的育兒方法,建立規則和紀律的同時,也保留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間:

當小孩滿四歲,就已經是可以在「戶外」玩耍的年紀。所謂的「戶外」指的不只是花園,也包括廣場、攀爬架旁的沙坑、房子之間的小巷、人行道等等,而且是徹底在母親的視線之外獨自玩耍。

作者費德馬(Feddema)和瓦赫納爾(Wagenaar)更進一步指出,在沒有大人陪同的情況下和其他小孩嬉戲,有助於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他們可以從中學會講道理和自己解決問題。焦慮或是緊迫盯人的「直升機父母」對小孩只會造成負面影響,導致他們又緊張又害怕。作者建議,比較理想的做法是:在孩子出門前訂下清楚規則,並且要求孩子守時。

 

※延伸閱讀: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怕錯,只怕犯錯了不敢問>>https://goo.gl/mnJc3q

訓練孩子的邏輯思考引導孩子跨領域學習>>https://goo.gl/UjGSnv

 

摘自  瑞娜.梅.阿考斯塔, 蜜雪兒.哈契森《荷蘭式教養:自由開放X適性教育X簡單生活,打造快樂家庭的13個祕密》/大好書屋  

 

Photo:HaiRobe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