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吵不停!爸媽一定要公平?如何用愛化解手足紛爭

手足間不會因為有血緣關係,就一定會互相友愛,關係的培養,在於父母給予怎樣的教導和情境教育,也表現在父母的態度上。

文│杜臍媽

 

家裡有兩個寶貝的,對於手足紛爭的感受,應該很深厚。每天為了處理手足間的糾紛,會搞得心情很差!一會兒告狀、一會兒吵架、一會兒打架…,搶玩具的狀況,更是每天都有。有人說,獨生子女太孤單,應該讓他有手足,成長路上有伴、未來父母不在了,也有個親人可以相互幫助;但要如何保留手足的好處,避免手足間的紛爭呢?

 


公平不要掛在嘴邊


有些父母,怕孩子覺得自己不公平,所以常常強調「媽媽很公平,禮物一個人一個」、「爸爸很公平,弟弟(1歲)犯錯也會處罰」…,長期在父母賦予公平解釋下的孩子,容易強調公平,更嚴格說是強調自身權益,對人的彈性與寬容度也會降低。舉例來說:某次哥哥被獎賞的禮物是較昂貴的玩具,而過不久弟弟被獎勵的禮物是較便宜的。若長期被教導"父母是公平"的孩子,會發現這其中的不公平性,但殊不知也許是家中經濟狀況改變。他無法體諒或感恩父母的獎勵,反而認為不公而心生不滿。

 


在家裡,不要強調公平,要強調愛


當我們有機會因為孩子的表現而給他物質品作為獎勵時(通常是糖果、貼紙或小玩具),我們會給每一個孩子都有,我們會告訴表現好的孩子:「爸爸媽媽因為你表現得很好,所以用一點點小小的東西獎勵你。爸爸媽媽很欣賞你的勇敢,覺得你表現得很棒。」另一位孩子我們也會給小禮物,告訴他:「姐姐很厲害,所以幫你贏到禮物,下次換你表現好,也幫她贏到一個禮物唷。」


當一個孩子表現好,我們會給所有的孩子獎勵品,讓其他人替表現好的人開心;但是當孩子間發生嚴重衝突時,我們家採取一起懲罰的方式,主要肇事者會懲罰較重,被激怒而犯錯的人,也會受相對較輕的懲罰。

 


讓孩子們成為相互幫助者、而非競爭者


通常在家裡如果有什麼競賽,如整理家務比賽(媽媽私心自創)、球類比賽等,都會採取孩子一隊,對抗父母其中一人,這樣的做法,長期下來可以使孩子間培養出默契和相互幫助的氛圍。請不要用稱讚一方的優點來羞辱或指責另一方,如「弟弟吃飯都很快,你當哥哥的,吃飯那麼慢」,因為久而久之,手足儼然已經成為假想敵,想要比過他、超越他的心態,更勝於愛他的心。

 


大的應該讓小的嗎?


「大的應該讓小的嗎?」這句話理論上是對,但是要看看兩人的手足結構是建造在彼此相愛或是相互競爭的基礎下。若兩人間是相互競爭的模式,競爭父母的注意力、競爭獎勵、競爭稱讚,那麼競爭的氛圍下,哪有什麼誰讓誰的道理;但若兩人是互相合作的友伴關係,”讓”是因為愛、因為希望對方得到資源,這樣的”讓”是有意義的。


以我們家為例,我希望手足間是「小的要尊重、聽大的,大的要照顧、保護小的,並且要互相尊重對方的意見。」,但這樣的關係發展,不是要求出來的,是父母必須提供情境,讓孩子成為友伴、互相欣賞、互相合作。有些父母認為,沒有誰該讓誰、或誰該聽誰,而是誰對、誰有理,就聽誰的,無論年紀大小。但在我們家,不採用這樣的方式,是因為必須顧慮到,人跟人之間,本來就有身分(如父子、上司下屬)和長幼(如兄弟)的差異,這層關係是人人都應該尊重的,大的,有責任學習如何領導和保護;小的,有責任學習聽從和尊重。但每個人不會永遠做大的或做小的,所以無論是領導或是服從、保護或是尊重,都有機會學習到。


手足間不會因為有血緣關係,就一定會互相友愛,關係的培養,在於父母給予怎樣的教導和情境教育,也表現在父母的態度上。若父母心理各自有所偏愛,那麼兄弟間很難不競爭甚至仇恨。多欣賞孩子的不同特質、多表現出愛孩子的心、多製造機會讓孩子相互合作,才能讓手足間的情感越來越融洽。

 

 

轉自 寶貝來BBcomes 官網

照片提供:杜臍媽

延伸閱讀>>

 

大寶二寶天天宣戰,一下和好轉身又吵成一團,到底為什麼?

 

2-3歲小孩不聽話,七個步驟收服他

 

謙虛有自信的教育法-鼓勵,比讚美更有力量!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