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網路世代:不如讓網路成為學生手中擴展知識的學習利器

時下家長最煩惱的,就是孩子沈迷手機網路不能自拔,威脅利誘,卻還是無計可施。如果,重度使用網路已經是回不去的既定事實,那師長有沒有可能轉個念?讓孩子善用網路,成為學習的另一種助力?

迎向沒有標準答案的教育

家長一致叫好的宿舍,卻是學生遷出率最高的宿舍。這是為什麼?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行動研究室召集人、白絲帶基金會執行長黃葳威談到,有一年,某所大學新生宿舍落成,校方採取的網路管理策略,是每天晚上十二點到隔天早上七點自動斷網。

消息一出,新生家長普遍叫好,這棟宿舍在開學前就預訂一空;然而,當學期一結束,這棟宿舍的學生紛紛搬走,創下最高的遷出率。大學生脫離了父母的監督,課業選修也比中學時自由,家長和老師已經很難約束他們,更遑論是要限制他們上網、滑手機的時間。「幸福」來得太突然,許多大學生因此犧牲睡眠,早上爬不起來的情況,時有所聞。學校的第一堂課,學生缺席、選修意願低落的情況非常普遍。

斷網,的確是許多父母或師長面對孩子沉迷網路時,最直接的想法。不只大學,在中小學校園裡,台灣和歐美國家的規定大致相同:學生上課時不准使用手機,或是把手機交給校方保管;台灣一些私立學校還進一步規定,學生必須等到放學後才能使用手機,特別在重要的升學考試期間,甚至規定準考生直接關機。

 

下課不玩耍了?

2018年7月30日,法國國會表決通過,自同年9月起,除了教學使用、課外活動或因應肢障學生需要,全面禁止3歲至15歲的學童在校內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或者至少必須關機。至於15歲以上的青少年,則由各高中自行決定是否執行這項規定。根據媒體報導, 法國教育部部長布蘭克(Jean-Michel Blanquer)指出,實施中小學校園手機禁令,是因為「手機已成為『公共衛生』議題」。其實,法國早在2009年便規定,中學生上課時間禁用手機,而新措施更要求,不論是教室內外、午餐時間、下課休息時間,全都不准使用手機。

法國教育部官員認為,從教育的角度看,下課空檔時間,學生寧可滑手機,也不和同學聊天談笑、嬉戲玩耍,這種情況是有問題的。除了擔心影響學生的性格發展,手機和課業表現的關係也受到關注。

 

成績變差了?

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長、亞洲大學副校長柯慧貞引用文獻1指出,英國蒐集了2001年到2011年期間,四個城市11歲到16歲學生的重要科目成績,發現學校禁止學生使用手機之後,比起禁用手機之前,學生的課業表現變好了。「尤其本來成績就比較差的學生,進步得更明顯,」柯慧貞說。

由於各科、各次考試的難易程度有別,研究人員統計英文、數學、科學等重要科目成績得出標準差,結果禁用手機學校的學生成績提升了0.07標準差,對原先低學習成就的學生更明顯,提升了0.1423標準差。基於這樣的結果,許多教育界人士認為,要縮短低成就學生的教育落差,校園禁用手機不失為好方法。

不過,在各界擔憂學生過度使用手機、沉迷上網之際,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IEA)提出了另一個網路時代必須關注的教育問題。

 

掌握數位閱讀的能力

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為了研究不同教育方法下的學童閱讀能力,每五年一次,以四年級學生為對象,舉辦「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國際評比。該委員會有鑑於網路改變了學習的工具—閱讀本質及訊息來源,加上在調查中也發現,各國上網學習的比例愈來愈高,於是在2016年推出ePIRLS,希望瞭解新世代的網路閱讀行為及閱讀能力。

在這一年的測量結果中,台灣學生的ePIRLS平均分數比PIRLS說明文的成績少二十幾分。這意味著,在數位環境中,台灣學生閱讀理解與學習成效反而降低了。在網路成為主要知識來源的時代,這個結果不能輕忽。要瞭解造成這個落差的原因,必須先瞭解數位閱讀和紙本閱讀的不同之處。

 

找對關鍵字

主持台灣ePIRLS測試的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柯華葳,以國語實小五年級的課程為例:當學生上到「火星人你好嗎」這一課時,其中提到探索號登陸火星的新聞,老師便請學生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找到探索號的結構、地球到火星的距離、火星上是否有生物等延伸資訊,再由學生分組,依照自己定的題目,繼續找資料撰寫報告。

如果是傳統的紙本閱讀,學生讀完那一課就結束了;但是在數位閱讀的環境中,除了看課本,還可以同時打開不同連結,分別進入動力機械學、天文學、生物學的世界。柯華葳指出,網路上的資料呈樹狀發散,「我們的孩子不熟悉那種形式,也不熟悉如何整合不同角度的資料;再加上表達時必須打字輸入,台灣的孩子到小學三年級才開始學打字,速度慢,也影響他們的思考。」

「數位閱讀不是紙本數位化,」柯華葳提醒,在網路學習已成為趨勢的今天,孩子必須培養新的閱讀能力。數位閱讀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從茫茫大海般的資料裡,抽絲剝繭,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因此,孩子必須學會下搜尋的關鍵字,並且一眼就能判斷螢幕上跳出來的資訊是否符合所需;如果不是,又該如何增減關鍵字。關鍵字要下得精準又快速,背景知識的豐富度很重要,書本閱讀、網路閱讀都不能偏廢。柯華葳舉例,如果有一個孩子對恐龍很感興趣、常常注意相關資訊,他去搜尋恐龍的知識,結果必然比一個對恐龍一無所知的人來得強。

 

迎接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

這個學習模式的轉變,考驗的不只是學生,還有學校和老師的心態。柯華葳指出,過去,老師是唯一的知識來源,因此很容易判斷什麼是對的答案、什麼是錯的答案;但是,當學生拿起手機就能找到很多資料時,老師必須理解並接受,已經沒有唯一的知識來源,也很難找到標準答案。

唯有如此,當老師站在教室前,他才能帶領孩子上網找資料,幫他們養成處理跨領域知識的能力;也唯有如此,當學生提出「可是這裡這樣講」時,他才能敞開心胸地回答:「我們一起來研究!」改變,已經在發生,也為新世代的學子帶來更多可能。

 

開發數位自學力

2018年2月,北醫大率先成立數位自學中心,課程來源主要為磨課師(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如今已有五十門課,都是國際知名大學的開放課程。第一學期共有三百多位學生選修,最後有三十一位同學拿到學分,其中不乏取得哈佛大學、史丹佛、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名校的學分。

其實,北醫大在2013年便自製全英磨課師課程,提供國際學習者使用,後來才決定和英國磨課師平台Future Learn合作,將國際課程引進學校。做為全台第一、也是唯一的數位自學中心,參與成立數位自學中心的主任萬序恬,說起創辦的起心動念,「我們想做的是,適性化學習。」她解釋,有些學生的學習成就來自於解題、喜歡有標準答案的選擇題;有些學生喜歡討論,擅長以文字表達自己的觀點。孩子的差異很大,不能用同一套方式教育他們。

「全世界已經有八、九千門磨課師,而且都是名校所開設。我們為什麼不好好運用這些資源?」萬序恬笑著反問。柯華葳也認為,在數位閱讀的環境中,學生可以自己決定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看到完整的一棵樹,但是在學習過程中,要先看樹枝、樹葉或樹果,要看多少、多久,每個人不一樣。」

 

學習的另一種風景

在日本,學習也有新的模式。學生們窩在沙發裡,捧著平板電腦閱讀資料;或坐在書桌前,敲著筆記型電腦的鍵盤⋯⋯這是日本東洋大學情報連攜學部(Information Networking for Innovation And Design )的圖書館。 環顧四周,沒有一本書,或者更精確地說,沒有紙本書籍,書架上只有幾個公共平板電腦。

有「物聯網之父」稱號的坂村健,打造日本東洋大學成為物聯網高教學府,校區以數位設備控制照明、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環境條件,以及門禁管理與訪客導引的功能,更是教學與行政的作業平台。

在這所學校,師生上課要是忘了帶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不要說無法上課,連門禁都過不了,學生從大一就要學會寫控制程式,透過手機、電腦來打點一切。這可能是全球第一個物聯網校舍,吸引有志推動智慧校園的海外內教育工作者前往考察觀摩,其中包括了台灣。

這一波因為網路普及而帶來的學習變化,在柯華葳眼中,已經不是教育的改變,而是從生活上、環境上徹底翻轉。做為教育者,應該幫孩子認識—網路不只是漫無目的殺時間的工具,網路也可以成為他們手中擴展知識的學習利器;然後從體制中改變教學方法,為孩子創造更多練習的機會,她提醒:「學校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覺得這件事沒發生。」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要改變孩子行為之前,請先改變大人對待他們的態度,被縱容的孩子只會不斷的踩大人的底線>>https://pse.is/CJYAU

先生沈迷3C ,教我如何管教孩子?>>https://pse.is/CVLGA​

 

摘自   楊琇雯   邱玉珍   陳清芳 失控的指尖:愛上網是潮還是癮/天下文化

 

Photo:pixabay,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怡蓓、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