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職神聖,但請千萬別用覺得虧欠的心,來對待孩子

孩子需要接觸到的,是身心健康的媽媽,而不是充滿虧欠,或是罪惡感的媽媽。母性,是天生的,但當母親的能力,卻不是天生的。不是孩子生下來,媽媽就會養。養孩子,需要學習,而且要一直不間斷的,進化與更新教養資訊。

媽媽們都很容易,就落入對孩子有虧欠心情的低谷中,這種感覺,我懂!因為也曾經深陷其中,苦苦掙扎。
 
長子出生四十九天,我就返回職場上班,因為之前請假安胎,已預借一周產假。白天忙綠於工作,夜晚又要自己育嬰,蠟燭兩頭燒已不堪負荷,還被幫忙帶長子的媽媽懇求:「妳可不可以不要上班了?自己帶孩子?」。那時公司正缺人,只能拜託媽媽,再撐一下。有一夜,我被孩子的騷動驚醒,直覺孩子餓了要喝奶,卻發現我左手拿著奶瓶,倒放在孩子的嘴裡。孩子已經把奶吸完了,我卻想不起何時泡的奶?還好他沒有嗆到!


 
那一刻,自責與愧疚,一如黑夜,深深的將我包圍、侵蝕。腦海裡,母親因為育嬰,辛苦而疲倦的臉龐,讓我覺得對不起自己的母親;在眼前,孩子因為我的疲憊,草率而危險的吸完一瓶奶,讓我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孩子。即便我付給母親,比全天褓姆還高的薪酬;即便我把孩子,交給我最信任的媽媽照顧,那排山倒海而來的虧欠,和罪惡感,還是將我掩沒。我既不是好女兒,也不是好媽媽,我到底在做甚麼?沒有人可以回答我。牆上掛鐘滴答的聲響,應合著淚滴,一起掉進心湖裡扣問,漾起一陣又一陣的問號,和漣漪。
 
長子四個月,我選擇回家做全職媽媽。
 
全職媽媽,幾乎二十四小時陪著孩子,全心全意的照顧,就不會有虧欠感了吧?不對。新手媽媽的挑戰太多,孩子第一次生病、孩子第一次受傷、孩子被長輩嫌養的不夠強壯時,都讓我充滿了罪惡感,覺得沒有把孩子照顧好,虧欠了他。直到生了第二個孩子,因為有了照顧長子的經驗,熟能生巧下,才開始有了當媽媽的自信,所以我常常鼓勵別人,生第二胎。
 
當新手媽媽時,誰沒有憂鬱過?自責過?甚至孩子的性別,是男?是女?有沒有雙眼皮?鼻樑挺不挺?都是會讓媽媽覺得虧欠孩子的原因,更別說,出生特殊兒的母親,可能一輩子,也擺脫不掉,覺得虧欠孩子的心。
 
常常收到職場媽媽的朋友詢問,她看見我全心全意的陪伴與教養孩子,覺得很羨慕。她因為有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親子常常產生摩擦與衝突,覺得很挫折,覺得對不起孩子,詢問我,她該怎麼辦?
 
以前在工作時,已經結婚生孩子的同事跟我說:「因為跟婆婆一起住,就算我所有的薪水,都花在給孩子找褓姆或是安親班上,我還是要工作。因為我不想被人家,當成在家吃閒飯。」我認識的朋友,只要婆媳同住的,媳婦幾乎百分之百在工作。一方面,是要保留一點在夫家的尊嚴;另一方面,是要減少婆媳相處的機會,避免產生摩擦,這種心境,我懂。
 
不管妳是基於甚麼理由?選擇繼續留在職場工作,都請認真的工作,不要對孩子有虧欠感。但要花心思,幫孩子找合格,有愛心的褓姆,和安親班。
 
子需要接觸到的,是身心健康的媽媽,而不是充滿虧欠,或是罪惡感的媽媽。母性,是天生的,但當母親的能力,卻不是天生的。不是孩子生下來,媽媽就會養。養孩子,需要學習,而且要一直不間斷的,進化與更新教養資訊。
 
母親,是一個神聖,而任重道遠的工作,請尊重必且喜愛這份工作。看起來,我們只是教養自己一兩個孩子,但!每個母親教養的那個孩子,在三四十年後,都是要撐起社會與國家的中間分子,如果,自己的孩子沒有教好,小則毀了一個孩子,毀了一個家,教壞的孩子,成了社會敗類,卻會摧毀無數個家庭。
 
不管如何選擇,都不要用虧欠的心情,去面對孩子。因為虧欠,會讓人變得神經質,失去正常的理性和判斷。我們並不欠孩子甚麼,只是教養孩子,是一個神聖而有挑戰的責任和工作。
 
母親,請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認真而莊重的面對自己教養孩子的責任。可以自己經手的時間,要用真心與用真情的陪伴孩子,給孩子建立好生活規範,用感性與理性來交叉灌溉,溫潤孩子,而不是用情緒化的反覆不定,折磨孩子。如果,不能當全職媽媽陪伴,只要用心地找尋,孩子可以託付照顧的環境和對象,還是可以做好盡責的媽媽角色。
 
凡事,在做選擇時,只要可以考量到親子雙方的配合和需求,真心對孩子也對自己好,就要溫和而堅定地,堅持下去。母親,是一個家庭的運作軸心,我們自己一定要穩住,要用健康而快樂的心態,面對家人。
 
生活雖然充滿了變數與挑戰,但只要穩固自己的信念,多學習、多吸收教養資訊,多和孩子溝通與交流心情,教養的工作,會愈來愈得心應手,而游刃有餘。
 
孩子要愛,但不能過於寵溺;孩子要管,但不能過於嚴苛,更不能縱容或是傷害孩子。只要把孩子當成一個有別於我們的獨立個人,用平等的心對待,尊重與陪伴孩子學習和成長,好好的珍惜與感受,親子有限的相處時光,讓彼此,都感受得到對方的愛和關懷,這樣雙向交流的愛與溝通,就是親子之間最順暢又溫暖的關係狀態。
 



嗨!大家好!我是尚瑞君,在臉書上經營《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專頁。歡迎來談談心、聊聊生活、感受生命中的自在與舒心。
 

Photo By:張祐銘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