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上的夢幻家庭,其實是焦慮家庭?

有人說,臉書是現代人焦慮和壓力的來源,滑一滑臉書,看見誰家的孩子又得了全國第一名、那家的先生選上了議員、閨蜜又出國吃喝玩樂了,這些資訊,看在為生活打拼、為家事煩心的人眼裡,真是又把自己往黑暗深淵裡推了一把!臉書呈現的是包裝過的人生,千萬不要拿來當作自己的指標,那會讓人每天都感到萬分挫折。

幸福美滿的表象

雪莉是一名三十四歲,舉止溫文的媽媽。她有三個可愛的孩子,分別為六歲、四歲及兩歲。她熱愛她的工作和家庭,從青少女時期就和現在的老公交往。雪莉父母住在附近的社區,他們非常熱衷參與這對年輕夫妻的生活,和三個寶貝孩子的教養。雪莉有幾群不同的朋友圈,一天到晚都有邀請她參加社交活動的訊息或來電。她的生活看起來近乎幸福完美。

然而,雪莉卻告訴我,她總是感到寂寞。她的體重像溜溜球一樣上上下下,大致維持在高出理想體重約十三到二十二公斤之間。她怪自己沒有自制力,建立不了運動習慣。她感到痛苦,因為覺得自己不值得被疼愛。套句她說的話:「我讓人看了就反胃。」

雪莉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並認為自己盡了全力。然而,他們家的氣氛沉重、緊張。她和老公之間沒有任何肢體接觸;她的大兒子飽受重度焦慮所苦,總是大鬧脾氣,鮮少開懷大笑。雖然她父母經常出現在他們生活中,並且全心愛著孩子,雪莉始終覺得自己遭到批評,被他們看不起─特別是她的母親。

 

兒時不美好的經歷

雪莉母親一直是個虎媽,雖然雪莉曾發誓絕不會步上母親的後塵,但她卻常聽到自己脫口爆出像母親的用詞和語氣─特別是兒子情緒大暴走時。雪莉很清楚這種做法一點幫助也沒有。從自己兒時的經歷,她瞭解母親的譴責可能會對焦慮的孩子帶來情緒上的傷害。雪莉一生同樣受焦慮所苦,每當她對兒子大吼大叫時,都感到罪大惡極。但即使如此,這惡性循環仍持續上演。

當兒子的焦慮引起恐慌發作,讓他抗拒去某個地方或嘗試新經驗時,會引發雪莉的情緒化反應。她提高分貝和冒出尖銳的汙辱字眼,經常助長了兒子的焦慮。在這種緊張時刻,雪莉的小男孩真正需要的,是媽媽當他安全的避風港。對雪莉來說,目睹兒子的焦慮行為,或經歷這類困難時刻之後反省自己,是很痛苦的事。她總在事後啃餅乾或甜甜圈這類加工甜食,來平息心底殘留的罪惡感。這是她最佳的麻醉劑,以面對家族世代以來,不停重複的焦慮、大吼大叫、疏離的不健全模式。

 

在臉書上經營完美的形象

有趣的是,雪莉臉書頁面上貼著都是她與孩子身穿母子裝、展開笑顏的照片,讓人覺得她過著夢幻人生。私底下,孩子經常失控的狀況讓雪莉快抓狂,即使她再愛自己的孩子,也不喜歡和他們膩在一塊。內心深處,她擔心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她想成為小時候夢想中的媽媽,卻發現自己持續被手機、工作,以及對她貼的萌寶照片的回覆所干擾,並沒有真實投入孩子的生活。

雪莉渴望改變卻招來罪惡感,她知道自己應該更親身投入孩子的生活,但不知為何,她無法抱怨,仍舊保持現狀。她的自責與潛藏的羞愧感過載,導致她持續竭盡所能,用任何可以帶她逃避痛苦現實的事物來使自己分心。俗語說得好:「日子很漫長,但歲月卻很短暫。」這個循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她覺得自己完全偏離解決之道,擔心逆轉情勢的最佳時機正一點一滴流逝。在她栽進枕頭,想讓疲憊的身軀好好休息時,腦中不斷浮現的念頭是:「若孩子以後出問題了,把責任怪在我身上,該怎麼辦?」凌晨兩點,她最終還是爬下床、走進廚房,來場「深夜暴食」。她吞下所有能找到的食物,來幫助紓壓,停止負面思考,好讓自己能回到床上睡場好覺。

 

我們活在女性孤獨的時代

我們活在女性孤獨的時代。作家托米.羅森(Tommy Rosen)說:「成年女性的流行病……渴望麻痺。」他說:「愛帶來安全感、力量,以及健康。而創傷則為身體埋下病痛,將你導向依賴傾向行為,轉移注意力。」原來,雪莉的創傷來自沒有感覺到確實被疼愛。她母親性格火爆,自從雪莉有記憶以來,便對她的身材嚴格挑剔。雪莉小時候,她母親用「麋鹿」和其他難聽的字眼叫她。雪莉總是認為,是自己的身材和焦慮個性,讓母親失望。她對自己的體重,以及在飲食、運動上缺乏自制感到極為羞愧。在和大兒子結束火爆戲碼後,雪莉覺得自己失敗透頂。

然而,雪莉並未察覺,這些年來食物始終扮演她的救星。她將食物當作處方,幫助她面對、舒緩長年因情緒暴力造成的傷口─由於人生的傷害來自親生母親,霸凌讓雪莉的尊嚴蕩然無存。

眾所皆知,食物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能量來源。但許多人不瞭解的是,特別是受情緒性暴食所困的人,把食物當作藥品,它為人類帶來生物化學上的影響。某些食物,尤其是加工甜食、食品添加物、鹽,以及飽和脂肪,可以短暫帶來和百憂解(Prozac)相同的藥效。食物使身體釋放多巴胺(dopamine),麻痺了痛苦的情緒。雪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當她躺在床上無法入眠,想著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困在大吼大叫─暴飲暴食─重頭開始這令她羞愧的循環時,這份打擊太過強烈,讓她走下床,在半夢半醒之間,求助於她的首選處方:澱粉和糖─她的潛意識知道這些物質會帶給她多巴胺,緩解她的痛苦。這行為完全沒經過思考,雪莉完全沒去想這不合邏輯的做法,將導致合理的後果:比理想體重多出約十八公斤。

 

我們總是用不好的方法尋求人生的快感

這種循環到處可見。我們是凡夫俗子,所有人追求的不外乎就是快樂,從身體、心靈、生活中獲得快樂。我們常以自動導航模式尋求快感,或至少比當下更好的感覺。事實上,每四名美國成年女性中,就有一名正在服用抗憂鬱藥物。四分之一的機率! 專家說,這種尋求改變生理化學狀態的行為,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病。女人感到寂寞,渴望獲得真實的歸屬感,便用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尋求人生中的快感。

我將這種對麻痺、逃避,和對干擾的需求,稱作因應策略。為求紓壓,靠暴飲暴食提升多巴胺濃度,是雪莉長久以來的因應策略。若沒有這辦法,誰知道她會做出什麼事。問題是,這種黯淡的人生可以延續多久呢?雪莉不僅無法成長,甚至處於千鈞一髮的險境。

幸好雪莉兒子嚴重恐慌、焦慮的症狀,迫使這名受盡折磨的媽媽向外求助。雪莉現在正學習瞭解自己,並傾聽自己的故事。雪莉現在每天建立強大的能量和勇氣,尋找紓壓的新方法,不再暴飲暴食。她在學習新的教養工具,並重塑自己的潛意識大腦,用自己成長過程中渴望的方式,處理孩子焦慮的行為。她已經好幾個月沒對孩子大吼大叫了;一切並非巧合,她兒子的焦慮症狀也明顯改善。雪莉開始建立與父母間的安全距離,並成為更有主見的女兒、妻子、母親、朋友和女人。雪莉正在改變家庭中不健全的模式。她也發現,現在當她躺上枕頭時,比起以前多了一份平靜。她幾年前想像夢想家庭會出現的歡笑聲,如今已出現在自己家裡。家庭生活持續獲得改善的同時,雪莉也很開心的跟我回報:她的衣服尺碼日漸縮水。雖然她還是穿不下S號,但這「目標」卻不再遙不可及,因為到目前為止,她瘦了約十三公斤! 現在,這樣就感覺很棒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明明是你生的小孩為何跟你不親?除了「洗澡沒?吃飯沒?功課做了沒?」爸媽還有更重要的事要了解!>>https://pse.is/CUCJM

完美主義 讓人優秀又憂鬱>>https://pse.is/CXTSW

 

摘自   蘭迪.魯本斯坦 放過自己吧!「完美媽媽」根本不存在:全美家長最信賴的教養教練,陪妳輕鬆做媽媽/三采文化

 

Photo:pexels,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怡蓓、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