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中小學校園空間再造:古典與未來兼容並蓄的環境教育

迎接未來教育,21世紀的學校應該是什麼樣貌?「讓校園成為新世代浸潤美感的場域」成為全球性覺醒。學校建築不再一成不變,強調差異、多元、開放、互動的空間成為顯學。復興中小學的校園空間再造即是一例。

迎接未來教育,21世紀的學校應該是什麼樣貌?「讓校園成為新世代浸潤美感的場域」成為全球性覺醒。學校建築不再一成不變,強調差異、多元、開放、互動的空間成為顯學。復興中小學的校園空間再造即是一例。

 

教育應該不同以往,愈來愈多學校會同步改造校園空間的規畫使用。位在台北市精華地段的老字號私立學校復興實驗中小學,十多年前就站在這樣的浪頭上。雖然地理位置絕佳,但校地無法再擴大、學生卻逐年增加,一公頃多的校園該如何容納三千多位5~18歲的學生,兼顧孩子不同階段的需求?又如何考慮學生的差異和多元教育趨勢?

2000年,復興中小學以校園主要使用者,也就是學生和老師為出發點,啟動校園改造計畫。以多元學習環境為主軸,強調環境教育的薰陶,創造出古典與未來兼容並蓄的校園美學空間。2008年第三期校舍啟用,至今剛好滿10年。

 

校園改建指標:安全、經濟、實用與美學

在復興中小學已經30年的董事長李尹緒瑛,接受《未來Family》雜誌專訪時表示,回想起當年的校舍改建,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在有限的空間與資源下,她特別與當時負責設計的名建築師姚仁喜溝 通,必須重視安全、經濟、實用與美學四大指標。

李尹緒瑛董事長相信,環境對學生有耳濡目染的影響,她最在乎的教育本質中華文化與品格教育,也融入在校園中。

走進復興校園,中華文化底蘊中的儒學觀念,在復興校園角落中隨處可見。教學大樓三棟建築物分別命名為「慎思」、「勤學」、「成賢」,就是期勉學生慎思明辨、勤奮向學,最後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傑出賢人。電梯裡的大鏡子左右兩邊分別題字:「身要直、心要正、胸要寬、氣要和」「髮要理、臉要淨、裝要整、衣要扣」,時刻提醒學生注意儀容和紀律。

古色古香、充滿人文氣息的國學館,是改建後的新教室。重現古典書齋優雅、琴棋書畫的氛圍,藉由環境創造人文涵養,是復興學生進行中華文化相關課程的場域,也是李尹緒瑛最滿意的校園角落之一。耶誕節前夕的下課時間,選修古箏的中學生在國學館練習古箏版耶誕組曲,李尹緒瑛悄悄站在教室最後一排的角落聆聽。

 

增建餐廳,培養生活禮儀和秩序

「培養學生的品德比灌輸知識更重要,而磅礡的中華文化就是最好的人格教育,」李尹緒瑛要求復興的老師編寫自己的生活與倫理教材、將書法課排入正式課堂,也要雙語班學生每人學一樣國樂。「這些孩子,以後無論到哪一個國家繼續讀書,都可以發揚中華文化,不是一件很棒的事嗎?」她露出滿意的笑容說。

新校舍中增建的學生餐廳,是建築師姚仁喜對「吃飯」的堅持,「吃飯就應該在餐廳,這是一種儀式。」同時也是培養生活禮儀和秩序的另一個環境教育。

現在復興的學生,小學中年級開始就可輪流在中午到餐廳,坐在舒適的木質餐桌椅用餐。用餐過程中,學生細嚼慢嚥、輕聲交談,用完餐俐落的收拾桌面、恢復原狀,餐盤裡幾乎沒有剩餘的食物,充分展現對食物和環境的尊重。

 

感受敬重閱讀、渴求知識氛圍的圖書館

古典文化敬重閱讀、渴求知識的氛圍,在復興中小學的圖書館最能感受。現任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李珀,是復興中小學改建工程期間的校長,當時全程參與改建計畫。她從教育心理學和環境心理學分析,環境中的心理感受對學生行為產生的潛移默化。

「我那時思考,要怎麼讓學生體認到知識無限浩瀚、同時抬頭仰望就可以感受無垠宇宙呢?」她突然想到,自己在美國哈佛大學時看到圖書館半夜還燈火通明、一位難求的經驗,和姚仁喜的想法不謀而合。

新的復興圖書館設在頂樓,北面屋頂引進自然光,朝南的一側是整面玻璃天窗。除了自然採光、空間明亮開闊之外,坐在圖書館裡,學生只要抬頭就可以看到戶外的藍天,讀書氣氛不同。圖書館的桌椅和照明配置取「哈佛經驗」,加上挑高的空間設計,營造舒適感。

小學部圖書館則以童話書屋的概念改建,培養新世代閱讀習慣。館內的階梯可以是閱讀時輕鬆坐下的地方,也可以是聽老師說故事、上台表演的小型劇場,下課後經常吸引孩子三三兩兩在階梯上寫功課、自習,成為小學部學生最愛造訪的校園角落。

李珀觀察,現在的復興學生和以前實在很不同。「以前復興的孩子就是乖乖讀書的樣子,這10年來隨著校園環境改變,孩子學習、接觸的東西多了,顯現出和以往不同的自信和光彩!」她說。

 

在新舊文化和教育找到完美平衡

李珀認為,改建計畫中打破「唯有讀書高」的窠臼,對多元化學習的重視,功不可沒。新的教學大樓留給體育、美術、音樂數間專科教室,讓學生享受豐富的課外活動。

以美術教室為例,單面高光、明亮闊朗的教室,陽光從45度斜角的天窗照射下來,正在練習素描的學生專注的觀察眼前的靜物和光線構成的光影,屏氣凝神的創作。曾有參訪來賓驚訝的讚歎:「這不只是個美術教室,是渾然天成的藝術場域。」

有所變、有所不變,在新舊文化和教育找到完美平衡的復興新校園,造就出的新生代復興學生允文允武。10年來,復興學生在弦樂、合唱團、美術、游泳、武術、舞蹈到機器人大賽等各領域,都是比賽常勝軍;錄取台灣和全球百大名校的名單更是驚人,成為全台校園環境再造的成功案例。證明了校園環境,是未來教育的重要新元素。

迎接未來教育,21世紀的學校應該是什麼樣貌?「讓校園成為新世代浸潤美感的場域」成為全球性覺醒。學校建築不再一成不變,強調差異、多元、開放、互動的空間成為顯學,成為校園空間再造的新浪潮。

校外之校:探索體驗中心

復興改變校園環境因應未來教育的創舉,還包括打破地域界線,從萬里、桃園石門到如今落腳宜蘭頭城的「校外之校」:探索體驗中心。

李尹緒瑛當時是這麼想的:「未來的教育趨勢是什麼?復興可以給孩子怎麼樣成為未來領袖的能力?」她前思後想,認為要勇於創新和冒險、具備動手做的能力、懂得團隊合作、知道如何解決問題。而跨領域整合性課程,讓學生在體驗與實作中學習,是探索體驗中心的使命。

復興的探索體驗課如今是一項獨立的特色課程,幼兒園到高中三年級的學生,都得在馬術、種菜、野炊、木工、泛舟、射擊的課程中達到3C(勇氣courage、自信confidence、挑戰自我challenge)的目標。校長張碧娟笑著說,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嘗試野炊、吃到半生不熟的米飯、體會失敗和成功、克服恐懼、激發潛能,落實到生活中,就有解決各種難題的能力和勇氣。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