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不再是填鴨:藉由有效連結,學思達展現驚人擴散力

近年來,台灣已成為教育輸出國。由教師張輝誠自創的學思達教學法,連結許多教育資源,包括薩提爾模式、數位學習平台、科技工具等,持續擴散到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科領域及海外各地,真實樸素的改變了學習的樣貌。

近年來,台灣已成為教育輸出國。由教師張輝誠自創的學思達教學法,連結許多教育資源,包括薩提爾模式、數位學習平台、科技工具等,持續擴散到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科領域及海外各地,真實樸素的改變了學習的樣貌。

全球教育改革浪潮風起雲湧,不但涵蓋知識、能力與態度的「素養」(competency)成為最熱門的關鍵字,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也提出,個人與群體的「福祉」(well-being)是更寬闊的教育目標。來自台灣教育創新之一的學思達教學法,其實與這樣的改革趨勢不謀而合。

其一,學思達翻轉傳統的師生角色。老師將學習權交還給學生,透過好的提問、豐富的補充教材,引導孩子從自主學習邁向終身學習,培養思考、溝通、合作、表達、創新等能力。

其二,很多加入學思達的老師,往往因為不滿於現狀而尋求改變,重新點燃教學熱情的同時,也看見孩子上課時發亮的眼神,共同創造一種well-being,邁向成長之路。

 

催生更多學思達專校,加速教育變革

學思達推廣至今已邁入第六年,透過連結許多教育資源,包括薩提爾模式、數位學習平台、科技工具等,持續擴大運用面及影響力。學思達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研究所,橫跨文、理、工、藝術、醫學等不同領域,適用於都會、偏鄉、一般或明星學校。不僅如此,同時從台灣輸出到海外,觸角延伸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香港、澳門、中國大陸及美國等地。

「未來幾年,我的主要目標是開始催生一所又一所學思達專校。」今年6月,學思達教學法創辦人、中山女高教師張輝誠在臉書上公布辭去教職,捨棄拿軍公教退休金的機會,就是為學思達的下一步新發展預做準備及規劃。

目前中國大陸分別有小牛津教育集團、河南鄭州貝斯特教育事業機構,已將旗下學校轉型為「學思達專校」,各兩所中小學。在香港地區持續深耕,3年舉辦6次大型的學思達培訓、擴大在地教師分享及展開到校觀課指導、建立線上觀課平台。在美國則透過主題演講、工作坊等推廣,有300多位在地中文教師、家長加入美國學思達臉書社團。

第三屆學思達亞洲年會即將於12月8日、9日於台灣大學熱烈登場,以「連結.擴散」為主題,讓學思達老師有能力幫助更多老師改變教學方法,加速教育變革。

投入學思達,持續自我學習改變

教育現場有很多認真教學的老師,但傳統單向的講述教學不僅可能讓學生失去持續學習的動力或大量學習的機會,就連老師本身也容易感到倦怠或茫然,不知為何而教。

新竹縣博愛國中理化教師謝彩凡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她談到,自己以前教書很「鴨霸」又很填鴨,很會逼學生,每節課都要考試、考完馬上訂正。因為教出來的「成效」很好,也不會想參加印象中「無聊」的研習,但教書教到第九年,謝彩凡就開始有嚴重的倦怠感,萌生辭職的念頭。直到三年前無意中聽到張輝誠和葉丙成老師的演講,教學的生命就此改觀。

「我當時根本不知道誰是張輝誠、誰是葉丙成,是為了聽完演講後跟朋友聚餐而去的,」謝彩凡沒料到,這場演講帶來極大的震撼,讓她體會到「如果要繼續教書,就一定要改變」。後來她積極參加各種研習,發現學思達是最樸實的,最能夠在每一節課改變教室的風景。

「你會發覺每一堂課都不一樣,因為拋出同樣的問題給學生,每個班級會有不同的想法,有的連老師自己都沒想過。」謝彩凡舉例分享,教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時,有學生問帕斯卡原理是否也適用,大家一起討論、澄清,上課變得很有趣。不只學生成長,老師也跟著成長。

透過無私的分享與開放,快速擴散

香港學思達的主要推手、匯基書院(東九龍)副校長劉振華也談到,講義是學思達最重要的部分。他已自編第二、三次的講義,但來台接觸素養教學課程後,發現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包括如何掌握課程的核心概念、核心問題,不流於片面或零碎的知識學習。

學思達講義中的提問設計是一門學問,很多老師會設計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香港翻轉教學協會副會長、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專業發展主任鄭淑華摸索出來的做法是,以精簡的核心問題來加強學生的批判思考。

「每篇文章只提出一個核心問題,但要符合『引發好奇心、抓住文章核心』兩大原則,」鄭淑華以《桃花源記》為例,為何漁民離開時會叮囑「不足為外人道也」?學生要回答這個核心問題,就要讀通整篇文章,有時補充閱讀材料很長,也會為了想找答案看完。

學思達在華人教育圈掀起一股旋風,不只因為有清楚的步驟方法,又能夠結合運用不同的教育資源,更透過無私的分享模式與「隨時開放教室」,快速擴散到各個教學的角落。

 

延伸一:融入薩提爾,在好奇下展開對話

學思達透過結合心理諮商治療模式,發揮更好的效能,例如薩提爾對話方法。「學思達老師與學生有大量的對話和互動,當學生不敢開口或真的開口表達,老師是否能夠接納、等待,甚至欣賞、理解孩子的思考角度,是滿大的挑戰,」高雄市英明國中公民教師郭進成說。

郭進成指出,孩子的學習風格很不一樣,單向講述的教學,對於某些喜歡動腦思考、與夥伴互動的學生是一種壓抑;一旦進入學思達的課堂,期待學生有更多的表達,對於個性比較內向卻能透過聆聽學習的學生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壓力?

進行教學改變的老師會期待學生有所回應,如果學生不敢開口或回答不符合期待,老師的內心難免焦慮或有情緒。「透過薩提爾模式,運用溫暖的好奇、平靜的對話,有助於一個人內在的安頓,接納孩子用不同的學習步調參與課堂,同時讓孩子感到更加安全,」郭進成說。

即便是學科知識的回答,也都是出自學生內在獨特的觀點,受到成長過程及學習狀態的影響。「這是理解孩子的重要開始,」郭進成分享自身的經驗,以前聽到孩子講出不好的答案會覺得煩躁,現在則會好奇「這孩子到底怎麼想這件事」,對於知識的學習更加有幫助。

郭進成強調,薩提爾模式將每個人隱喻為一座冰山,老師在一個班上要面對30座冰山,學生的外在行為只是冰山一角。例如學生在課堂上不參與討論、沒有回答問題,可能是因為昨晚家裡發生了什麼事。能夠了解行為背後的感受及內在的渴望,就能避免陷入習慣性的指責或不必要的師生衝突。

郭進成主動籌辦薩提爾培訓工作坊,每兩週至少一次。他用自己的力量培訓更多的老師,以師生對話、情境式教學為主,就是希望「對話」能夠像開車一樣,不必成為車神,但至少學會安全駕駛,不傷害自己及他人。

 

延伸二:結合新科技,注重個別差異學習

學思達老師也善用網路學習資源和線上學習平台,包括均一教育、洋蔥數學、LIS線上教學、PaGamO遊戲學習,甚至自拍教學影片,翻轉教室的學習樣貌。

以英語學習為例,台北市指南國小英語教師張倩玲帶領的學生,補習率僅有兩成,強調讓孩子在全英文環境下自然的學習,而不是背單字、練文法。她秉持1/3教學法則,結合大量有趣的故事歌曲來Input+英文拼讀(自然發音)+課本(孩子可以自學),選擇的故事歌曲必定是網路上找得到的,豐富的講義及教學材料也整理到網路教室,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學習慣,下課後仍能持續練習。

「把機會都讓給他們了,他們的成長令人驚豔,」張倩玲談到,犯錯是學習的正常過程,不必太過焦慮或放大檢視。當孩子不斷的接受Input,學習積累一段時間後,能力自然會迸發出來。

每年感恩節前後,張倩玲會帶領全校一~六年級做戲劇演出。今年11月底演出的戲碼是「綠野仙蹤」,除了劇本外,演出、服裝、道具、燈光、配樂等全都交由孩子規劃負責,相關領域的老師也會協同教學。新課綱還沒正式上路,但這個延續多年的英語戲劇本身就是一種素養教學。

「學思達是心法,科技是工具,」鄭淑華在2011年將電子科技融入教學、2013年成為「蘋果傑出教育工作者」,但她後來發現,為了玩科技而玩科技,沒有聚焦的課堂規劃,孩子就沒辦法做深入的學習。四年前她看到張輝誠老師的影片,頗受震撼,觸發自己思考創新教學,實踐融入科技的學思達課程。

「不只想到工具,也要想到工具怎麼用。」鄭淑華剛開始實踐學思達時遇到問題,發現學生沒有興趣閱讀,也認為與公開考試連結不大,於是運用科技專長來拍片翻轉,不但錄製教學視頻,同時結合注重理解的課堂設計。

鄭淑華談到,在學思達的課堂上,透過電子工具的表達方式更加靈活多元,可以是圖畫、短片、作曲等,呼應蘋果主張的「人人皆能創作」。她同時也會要求學生附上創作說明。

例如,今年山竹颱風造成香港停課兩天,學校旁邊的海濱也被吹毀,一名智利的女人發起清理行動,強調「自己的家園自己清理」。鄭淑華認為這是很好的生命教育題材,於是派給學生一個任務:創作一個中文口號加上配樂,呼籲大家一起來參與。「有學生利用鼓聲創作配樂,並在創作說明上寫著『因為鼓不能一個人打,要很多人一起打,最能代表中國的特色,也象徵團結的重要』,內容超精采的。」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