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有足夠的自信成為一個獨立負責的人,就是最好的教養

教養上究竟該以提升哪種能力為目標?簡單來說有三:分別是自信、思考能力和溝通能力。這三個條件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信」。只要能增強孩子的自信,教育就成功了九十%,這麼說一點也不為過。

教養的重點,九成在於能否培養出孩子的自信

教養上究竟該以提升哪種能力為目標?簡單來說有三:分別是自信、思考能力和溝通能力。這三個條件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信」。只要能增強孩子的自信,教育就成功了九十%,這麼說一點也不為過。

若是擁有「我辦得到!」的這股自信,就會造就出堅韌的內心。不論環境如何變化也不會感到灰心喪氣,還能將挫折化為墊腳石。

至於性格方面,堅信「我辦得到!」的孩子,在讀書、運動、人際關係上也會形成積極正向的性格。也就是說,這樣的孩子不會害怕挑戰全新的環境,渾身充滿著勇氣和毅力。

但是,在重視群體秩序和禮貌的國家裡,要培養出這股自信卻有其困難度。

自信的泉源,奠基於小孩憑藉自身意志完成一件事情時,感受到「我用自己的力量做到了!」的成功經驗。也就是說,如果要幫助孩子培養自信,就必須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讓孩子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才行。

東方父母在教養上相當注重「不要影響到別人」「要遵守群體規範」等方面,父母不太會讓孩子自由自在做他想做的事,反而更習慣去限制孩子的行動。

大多數人將可以控制孩子行動(=充分管教孩子)的父母視為是「好的父母」,而能夠遵守群體規範的小孩則稱為是「好孩子」。這樣的文化深入了社會核心,帶給親子一股無形的壓力。

當然,教導孩子在公共場合要遵守什麼規則,以及有哪些群體規範也很重要。不過,假如父母太過在意周遭眼光,不斷對孩子說「不能那樣!」「不能這樣!」,始終限制孩子的行動,那麼,在培養孩子的自信這一方面,結果將會很不理想。

 

過度干預,會奪走孩子的自信

比方說,當一名2歲小孩很努力的嘗試用杯子裝水時,父母往往會忍不住出手餵孩子喝水。當孩子自發性的嘗試某件事物時,父母搶著去做,這種情況就稱為「過度干預」。過度干預,勢必會奪走孩子的幹勁,降低孩子的自信。

「想要在不借助別人力量的情況下,自己做做看」「想要自己試試看」,人類自然而然會產生這樣的欲望。假如家長因為這樣「很危險」「會弄得髒髒的」「很花時間」,而從中阻攔的話,便會搶走孩子的成長機會。

這一點不論孩子長到幾歲都是一樣的。父母一定要忍住自己想要插手、想要插嘴的想法,在旁邊靜靜守護孩子。

想要幫助孩子培養自信,就必須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讓他自由行動。但另一方面,當你要管教孩子的時候,又非得限制他的行動不可。因此,家長在教養上必須在自由和束縛當中取得平衡。

如果事情牽涉到孩子的性命問題,便需要出手干預。父母需要分辨什麼程度的干預屬於必要的,什麼程度又算是過度干預,注意不要摧毀孩子的幹勁。

一般而言,歐美父母對小孩的行動採取寬容的態度。只要孩子抱持著「我想自己做做看」「我想自己試試看」的想法,而出於自發性的行動,那麼,就算弄髒衣服、弄濕鞋子、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父母也不會制止孩子,而是在一旁守護著。

歐美的父母除了會讓孩子自由行動之外,當他們看到小孩成功了一小步,也不忘誇獎一番。

當孩子會自己扣釦子了,他們會說:「好棒喔!會自己扣釦子了!」稱讚小孩的成果,實際採取「讓孩子累積成功經驗」的教養方式。

對於個人主義深植的歐美社會而言,就算是年幼的小孩,也會被視為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們會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意願,把小孩當做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人來看待,認為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出孩子的「自立心」。

這當然不是要父母放任小孩不管,而是要嚴格教導孩子成為獨立的人,會伴隨著哪些社會責任,包括需要具備哪些禮儀和態度等。假如小孩在公共場所吵鬧,父母便會立刻帶到別處,用堅定的態度責備。為了維護孩子的自尊心,所以不會在眾人面前責罵小孩。

歐美的父母是在教導孩子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人,讓孩子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控制自己的行動。世界標準教養法的重點,在於培養孩子的自信。

 

※延伸閱讀:

不要否定孩子,一句「我相信你」就能讓人擁有堅強的力量>>https://goo.gl/8WTxge

尊重孩子與生俱來的個性特質引導往好的地方發展,讓孩子走出自己的路>>https://goo.gl/CfeqRx

 

摘自 船津徹《世界標準教養法:教出有自信、會溝通、善思考的孩子》/方智出版

 

Photo:Gilmanshin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