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男童遭「活活餓死」孩子的存在對父母來說是生命的禮物,不將孩子視為「剝奪者」與「阻礙者」

大部分的父母有足夠的成熟度可以涵容和轉化「人生的剝奪」和「受限」感,理解孩子的到來生命與生活安排必然會有所不同,不將孩子視為「剝奪者」與「阻礙者」,而將孩子視為「資源共享者」,其到來是生命給予的禮物,理解與承擔必要的責任。

兒虐的新聞總是三不五時出現在電視機裡,做為一位心理師總想者為什麼這件事情會發生,也擔憂受虐孩童的心理健康。做為一位母親總是生氣著為什麼會有人如此對待弱小無反擊能力的幼童,心疼他們的遭遇。

近期的新聞是一位二十歲的年輕媽媽生一位小男孩,小媽媽無法妥善的照顧他,兩歲的年紀其體重比未滿一歲的嬰兒還輕,想到年輕的媽媽覺得男童吵將其關在廁所,不禁想到孩童生命最後的絕望以及不被愛的感受,感到心疼與不捨,總覺得在孤獨和無助的情況死去,比一刀斃命還令人難熬。


(以下論述排除施虐者是否為智障或有精神疾病,僅就一般人的能力條件來探討)

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提到「他者的面容」意為我們總是看到他人的弱小、細看他人無聲的臉龐勾動內在的惻隱之心,而做出有道德有倫理的行動,主動承擔人與人之間的援助、關懷的責任。上個月的普悠瑪翻車事件即是一例,我們看見傷者不忍心受苦,惻隱之心被引動的人們主動提供各式有形與無形的幫助與關懷。

然在兒童受虐的事件上,最常聽到人們嘆息與憤恨是「怎麼會有人這麼狠心」、「怎麼會有人如此沒有天良」,心底最想問的其實是為什麼虐待孩子的人沒有惻隱之心。其實有太多面向可以去探討兒虐發生的原因,不管是從經濟、文化、環境、家庭結構還是教育層面似乎都有說法可以來解釋兒虐事件的發生,像是家庭貧窮、父母教育水準不佳、孩子氣質執拗等,然而這些也僅是表淺的歸結原因,但並非所有有上述因素的家庭會發生兒虐情形,以偏概全的歸因並不公平。

不久前看了一部日本電影「畢竟是女巫」,閒來無事被標題吸引而觀看,卻不禁邊看邊掉淚(如果你想看這部電影,請注意以下有雷),裡面講述的是一位兒時被母親拋棄的女巫,後來遇見也同樣被母親忽略、虐打的男孩,兩位同樣被母親拋棄,各自與母親之間的故事。電影裡看見被忽略、被虐打、被遺棄後孩童的傷,不管是心理的還是生理的,但同樣也看見做為一位母親為什麼會出現為什麼會拋棄、虐打忽略孩童的掙扎。我對裡面兩位母親講著相似的台詞很深刻,原意記不清,但說的都是「我不想只做一個媽媽,我也是個人,我也想做一位女性,也想要打扮得漂亮,也想追求自己的幸福,過自己想過的人生」。

可以看見電影裡的母親將孩子視為人生進程的阻礙,以及剝奪她原有的生活的劊子手,而孩子容易在這處境下受到傷害而無法受到妥善的照顧。

我想電影呈現兒虐者心底某一面向的縮影。


不將孩子視為「剝奪者」與「阻礙者」,而將孩子視為「資源共享者」

在現實生活中當一位女性要成為一位母親,首先會經歷以及設法適應身體的變化,孩子出生後很多生活的安排會變得不同,必須在照顧孩子以及關照自己身心,以及成為自己過程上的安排取得平衡,包括作息時間被餵奶、擠奶時間切割分散、職涯生涯的中斷與重置、人生的夢想等,母親不斷在愛孩子與愛自己間的選擇掙扎與擺盪。

 我們可以看見做為一位母親的難,設法平衡「身為一個人」與「照顧孩子」間的需求與安排。

其實不只是母親,家庭中有新生兒的,其家庭成員都要調整與適應改變,包括全家的作息、經濟資源的分配、生活重心的調整等,只是母親是首當其衝,面臨更多的挑戰與困境。

大部分的父母有足夠的成熟度可以涵容和轉化「人生的剝奪」和「受限」感,理解孩子的到來生命與生活安排必然會有所不同,不將孩子視為「剝奪者」與「阻礙者」,而將孩子視為「資源共享者」,其到來是生命給予的禮物,理解與承擔必要的責任。然而健全的父母也總有些時候可能無法好好的接納自己生活轉變與職涯上的犧牲,特別是在孩子拗、發脾氣無法被安撫的時候容易讓家長理智線斷裂,容易為自己的犧牲奉獻感到不值。

 一般的父母如此,對一些內在比較脆弱的個體,也看見承擔照顧者角色的困難。例如一些產後憂鬱的父母親,較難度過與適應親職角色與生命轉換的歷程。另外在一些年輕的父母身上也容易看到他們也吝於分享自己有限的資源,傾向滿足自己的欲求,包括時間、經濟、娛樂等。在學校中的情緒管理不成熟的教師或保姆,可能對於難照養的孩子視為工作進行中的阻礙。

家族中的成員彼此關照支援是很重要的功課

 然而守護一位脆弱又小的孩童身心健康不是只有媽媽的責任與義務,社會家中每一位成員皆有責任,不論是女性或男性,不論是大人或手足。在家庭中,若家中的人將幼小生命的存在視為一種剝奪、受限或迫害時,其內在的怨憤容易不經意地透過行為、語言流露出來,幼小的孩子易暴露在不安全的環境中。因此特別是父親、家人,在媽媽脆弱、失去信心、自我懷疑時可以多給予支持與陪伴,對母親是很大的支持與安慰。家族中的成員彼此關照身心狀態也是很重要的功課。

在社會上,我們從電影中看見,電影中的母親在面對孩子的痛苦時,都選擇轉過身不看孩子受傷的眼神,不讓孩子觸動內在的惻隱之心,然而與受虐孩童素昧平生的女巫,看見孩子的處境主動給予協助。當你感到孩子不對勁時,不要忽略你對他者面容的感觸請伸出援手,同時也不要忽略受虐孩子的背後,其照顧者的身心狀況亦需要關注,若你認識她請多給予關懷和協助。

 


喂!喂!心理師

台灣存在催眠治療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