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6個新思考:這樣學習就對了!

孩子學習能力要好、教養要棒,大腦其實很重要,是一切的源頭。有正確的方法,父母在教育教養上得以「四兩撥千斤」。以下整理出6個關於大腦學習的新思考,以及對應的正確教育教養招式。
我們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孩子學習能力要好、教養要棒,大腦其實很重要,是一切的源頭。雖說是這樣,但是坊間但於大腦的錯誤了解還真不少,像是孩子的智商沒辦法改變、人的年紀越大、大腦的功能用差等等...因此,我們在此要提供正確的見解和方法,讓父母在教育教養上得以「四兩撥千斤」。以下整理出6個關於大腦學習的新思考,以及對應的正確教育教養招式。

大腦只占體重約2%,卻要消耗20%的能源,而人的思想、記憶、經驗與夢境,都出自這一大團神經物質。

大腦與學習之間的關係有很多面向,但坊間對於大腦的錯誤了解還真不少,包括大腦定型就不能再改變、神經細胞死了不能夠再生等。取而代之的是,人可以持續學習,活到老學到老,而且大腦愈用愈靈光。

本文透過參考整理《大腦解密手冊》、《大腦當家》,洪蘭老師的《從大腦看人生》一書及「大腦與學習」演講影片,同時也採訪多位專家學者,整理出6個關於大腦學習的新思考,以及對應的正確教育教養招式。

 

1. 大腦具有可塑性。因此不必擔心輸在起跑點,終身學習可促進腦力。

從出生到2~3歲、青少年到成年人,終其一生,腦並非固定不變,而會受到經驗的調整、塑造,也就是具有可塑性。最著名的例子是倫敦的計程車司機需要接受4年的密集訓練,通過倫敦街道的詳細測試之後才能拿到執照。科學家掃描了其中幾位計程車司機的大腦後,發現掌管記憶(特別是空間記憶)的海馬後緣變得比較大,也就是說那裡的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增加了。

可見,每一個人都是終身學習者,活到老學到老、活愈老愈要學,不用擔心輸在起跑點。

 

2. 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大人可善用「身教」,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

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機制,所以大人的身教很重要,對孩子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1990年代初期,研究人員曾對猴子進行實驗,發現牠們在做出伸手抓水果等目標性行為時,腦中有一群神經元會活化起來;令人吃驚的是,實驗猴觀看別人進行相同舉動時,腦中同一批神經元也會活化起來。這批新發現的神經元似乎讓觀看者在腦中直接反映出他人行為,被稱為「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

又如,出生不久的嬰兒就會模仿大人吐舌頭、做鬼臉,因為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一出生就開始運作,確保能夠模仿環境中的一切。「這些學習完全是自動進行,無法自主控制,」洪蘭在《從大腦看人生》一書中指出,對環境的影響只有教育可以改變,因為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再回來改變大腦。

 

3. 主動學習會改變神經連結。多創造孩子可以主動學習的機會。

「豐富的環境有助於神經元突觸的滋生,」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吳嫻談到一個老鼠的實驗。將同一窩老鼠媽媽生的小孩分成兩籠,其中一籠只提供基本的吃睡,另一籠也有吃有睡,同時提供了多樣化的玩樂設施,由牠們主動運動、玩耍。結果發現,後者的神經元明顯產生較多的突觸。

「主動學習會改變神經連結,」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洪蘭在「大腦與學習」演講中表示,曾有一個實驗是比較英國的計程車司機和公車司機,看看他們大腦中掌管空間記憶的差異。計程車司機的海馬迴後端大了許多,而公車司機沒有。這是因為開計程車必須隨時因應客人的要求而改變路線,但公車不能任意改換路線。

 

4. 用進廢退是最高原則。給予孩子阻力少、動機強,容易有成就感的機會。

大腦的學習其實是「用進廢退」,必須不停的使用,就會愈用愈靈光,反之就會慘遭淘汰。換個角度來看,大腦就像肌肉一樣,需要持續的鍛鍊。

例如,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可以訓練孩子的腦部活化,特別是一起參與孩子的閱讀活動,有助於加速孩子的語文能力發展。又如學習彈奏樂器的孩子,會有比較好的空間推理技巧,可能是因為音樂和空間推理都是由腦部類似的系統負責。

「先天有差異,後天可鍛鍊,但有趣和量力很重要,」台北榮總資深臨床心理師黃瑞瑛說。譬如小孩的數學不好,究竟需要多做練習或掌握技巧,要找到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最好是阻力少、動機強,讓孩子有成就感,「後天可為,但要用對方法。」

 

5. 大腦愈開心,學得愈好。儘量促成孩子分泌「快樂因子」多巴胺。

科學家發現,腦內的化學傳導物質和建立神經細胞迴路有關,例如帶來快樂感覺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就有助於提升學習效果。學會新事物、成功解決問題時,都會讓大腦釋放多巴胺,鞏固達成該行為的神經迴路,下一次就會有更強烈的嘗試動機。

運動時會大量分泌多巴胺、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都是與情緒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於調整大腦成為最佳的學習環境。美國發展分子生物學家梅迪納(John Medina)在《大腦當家》一書中指出,有個實驗發現:小學生只要每週慢跑2次、每次30分鐘,12週後,他們的認知能力就比以前進步了很多。

 

6. 卓越不是行為,而是習慣。養成孩子自我控制、有毅力的好習慣。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每個人都是重複行為的結果,卓越不是一個行為,而是一個習慣。」洪蘭在「大腦與學習」演講中分享,因為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不可能無時無刻注意所有的刺激,所以習慣化會節省大腦的資源。

洪蘭表示,生活中有60%的行為是習慣化的行為,因此好的習慣很重要。好比時間的管理:先做必要的事情,再做本來想做但可能沒時間做的事,突然間會發現可以去做本來認為完全沒有時間做的事,因為該做的事情都已經做完了。

「21世紀是團隊合作的時代,要了解、發揮自己的長處,用長處去跟別人競爭,」洪蘭舉例,邱吉爾、愛因斯坦、李光耀等人都是閱讀障礙者,但都對人類文明做了貢獻。

成功的人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人,卻一定是最能自我控制、最有毅力的人。「要有毅力必須有熱情支持,如何把孩子放對地方,讓他的能力發展出來才是關鍵。」洪蘭說。

 

※您可能還會有興趣的文章有…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從大腦看適齡教養,關鍵9個問答>> https://pse.is/BZEAW

注意力與控制力:從小扎好學習的基礎>> https://pse.is/BVFWJ

大腦與運動:每天30分鐘,孩子更聰明!>> https://pse.is/BZHGQ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