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愛玩槍會增長他的暴戾之氣嗎?心理師媽媽告訴你

在臨床上看到許多3C產品養大的孩童,或是總是玩益智認知類遊戲,很少或是沒有玩過想像假扮遊戲,這些的孩子的父母親往往困擾他們缺乏人際互動技巧、問題解決能力、情緒管理以及同理心等。

兒童遊戲治療界裡大師與泰斗的藍爵思(Garry Landreth)博士說:「鳥飛、魚游、兒童遊戲」,意思為遊戲是兒童最自然存活的方式,是發自本能不需經由教導,且全世界各地的兒童,儘管語言不同、文化不同,但都會與喜歡遊戲,而對兒童來說這是最自然的成長方式。

隨著環境變遷與科技發展也改變了兒童遊戲型態,過去孩童的遊戲是使用周遭的物件來設法完成自己內在的想像世界,例如將桌底當城堡,頭上披上一塊布就可以當新娘,騎上一根小竹竿就可以當作一匹駿馬,幾個孩子還會輪流看誰的馬跑得快。

然而現在的孩童很少這樣自然的遊戲,在這裡所說的遊戲指的是自然遊戲,所謂自然的遊戲是沒有任何目的,就是讓孩子按照自己心中所想自由遊玩,去完成內在的想像和投射。

現在的遊戲大部分是設定好主題的桌遊,或是以手機平板來取代孩子自然遊戲時間,並非完全不能使用科技產品,而是在這時代忽略了自然遊戲的重要性。另外未來社會競爭的焦慮也壓縮了孩子遊戲時間,有些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幼稚園的年紀一整天排的活動也不見得比大人少,往往幼稚園下完課還有要去其他的地方上才藝課,有時回到家也差不多要梳洗睡覺了。

許多人忽略自然遊戲的好處,甚至給予負向的評價,覺得自然遊戲是浪費時間沒有產值或是無助於孩子成長的活動。然而在臨床上看到許多3C產品養大的孩童,或是總是玩益智認知類遊戲,很少或是沒有玩過想像假扮遊戲,這些的孩子的父母親往往困擾他們缺乏人際互動技巧、問題解決能力、情緒管理以及同理心等。

這裡不是提倡孩子只有進行自然遊戲才能獲得這些能力,而是要表達的是透過自然遊戲我們可以培養孩子上述能力。

遊戲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具有幾個重大意義,對身兼多職客體關係學者、精神科醫師以及兒童心理學家溫尼考克(Winnicott)來說,遊戲是孩子的過渡空間,夢幻與現實在其間相互交錯,重疊並互相豐富。孩子利用周遭的現實客體來為自己的想像服務,遊戲是協助孩子走向現實的過程。

如上述的遊戲例子,當孩子想要蓋一個城堡卻苦無材料,他可以靈機一動發現桌子底下可成為城堡,他在缺乏資源的處境中完成了問題解決,以及將外部現實創造性的轉化完成自己心中所想。

而一個三歲的孩子用湯匙餵娃娃吃飯,他說「娃娃餓餓、娃娃哭、娃娃吃」,顯示孩子同理理解肚子餓造成不適,需要吃東西來平緩,也呈現了孩子將現實的經驗再次重現於遊戲的幻想中。

父母看見孩子摔車子玩具,可以假裝車子玩具的聲音,捏著鼻子說「叭叭,摔倒了,受傷了好痛喔,不要丟我」,透過配音孩子可以習得原來這樣會讓人不適。幾個孩子玩在一起時,彼此爭奪想要當同一角色扮演,為了讓遊戲繼續進行下去,彼此需要協商與合作。


孩子內在的傷害會在遊戲過程中被治癒

因此我們可藉由遊戲來引導孩子成長,不管是豐富語言還是深化情緒或是人際合作。特別是心靈受傷的孩子,能透過自然遊戲的過程,在特別的人陪伴下遊戲可獲得改善。日本心理學界的泰斗,河合隼雄認為對孩子來說自由遊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孩子內在的傷害會在反覆的遊戲過程中被治癒。

然而當孩子自由遊戲的空間不夠時又會如何呢? 溫尼考克(Winnicott)表示「如果這個空間縮得太小的話,孩子難以和外部現實以及客體世界建立真實的聯繫」。就像河合隼雄在「孩子與惡」一書其中一個例子,一位母親極力的教導兒子學習平和、謙讓與規矩,在家中沒有任何攻擊性的玩具,玩具手槍、手銬都沒有。一天母親回家察看信箱,發現信箱有一把玩具手槍,詢問兒子是否是他所放,兒子爽快地承認反倒讓母親不知如何回應,找河合隼雄商談,河合隼雄引領母親思考,孩子將手槍放在信箱中不諦是傳遞一則訊息「媽媽我們太和平了是不是有點不太正常呢,來一點攻擊性的玩具吧」

但提到攻擊我想應該觸動許多人的敏感神經,擔心孩子過度玩這些攻擊性的遊戲,在現實生活中變得暴戾,多半會禁止孩童玩此類的遊戲。但現實往往與我們想像相反,可以試著思考當一個孩子他心中升起攻擊的慾望,他試著嘗試在遊戲中發洩,卻總是被制止,憤怒攻擊感無法在虛幻中獲得抒發,最終攻擊浮現於現實中,其後果總是不被他人不樂見與接受。

面對孩子的攻擊,我們要做的是不要過度限縮抒發空間,但也不要過度使其無限擴張,讓幻想掩蓋了現實,而是協助幻想能接軌於現實生活中。以日前大家關切的新聞孫安佐為例,部分報導側寫顯示其幼時就對槍械極感興趣,父母提供攻擊類的玩具,讓其遊戲中可完成自我的想像以及或許達到宣洩的目的。然而隨著孩子對槍械的渴望,開始逐步給予孩子更真實的槍械,當這遊戲過度被放大,以及父母沒有協助將孩子攻擊以及破壞的想像留在遊戲幻想的世界裡,回到現實時,很容易演變不可預期的災難。

因此在遊戲治療中我們允許孩子宣洩攻擊,但治療師會禁止其做出傷害自己以及傷害他人的舉止,以符合外在現實原則;同樣的父母在參與孩子的遊戲時允許孩童攻擊宣洩,但禁止孩子做出不可逆的破壞與傷害。如果孩子執意要攻擊破壞,提供一個能被允許的行為,例如你不可以拿東西丟人,但你可以槌娃娃,其意即在傳遞一個訊息給孩童,以及試著調節孩子情緒:我能允許和理解你不舒服的感覺,但你需要適合的方式處理。

在此我們能見到不管是什麼背景的兒童心理學家,其實都提倡遊戲對孩子的重要性,以及是協助其健康成長的要素,下次你的孩子拿著玩偶、動物、鋼鐵超人或是湯匙杯子邀起你一起遊戲時,可以加入或陪伴觀察他們遊戲時的模樣,你的投入與陪伴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體驗。
 

※延伸閱讀

孩子的童年在哪裡?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11024

遊戲訓練EQ,做個教孩子思考的聰明爸媽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8664



Photo By:pixabay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