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愈受教育,學生竟然愈不愛思考?大人心裡的標準答案,竟成了孩子不愛動腦的主謀!

我們在與其他人互動的過程之中,還可以去看到別人的思考,去傾聽別人的思考,這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是這麼想的,可是他可能是那麼想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考過程,都沒關係,就讓它展現出來,不見得有對錯。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們天生是熱愛學習的。小時候不用教他們學,他們從各種感官的觀察裡一路學習,小腦袋瓜一直動啊動,像海綿一樣吸收這個世界的一切。然而進小學後,許多孩子們學習的開關逐漸被關起來。他們對「學習」不再有熱忱,他們從學習的現場逃離了。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初會想做喜閱樹,有一個很重要的初衷。之前在學校教學生的時候,我發現孩子們從國一到國三有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當我問問題的時候,國一的孩子們都會說:「我!我!我!我要回答!」在這樣的課堂上,你會覺得孩子是一直在思考的。可是到了國三以後,他們的回應變成:「……」(不說話)在課堂上,老師即使問問題,回答的永遠只有那幾個小孩,其他的小孩就是一副那種「你給我正確答案就好了啊」、「我不知道我要回答什麼」的模樣。

我覺得,這樣的狀況真的很讓人心痛。我看見,在整個國中教育下來,孩子們不再思考,他們在等答案。這樣的不思考真的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其實我們都會擔心,AI的時代來了、機器人的時代來了,如果你不好好動腦思考的話,接下來可能很多人的工作都會被機器人取代掉。那到底可以怎麼辦?

標準答案框住了孩子的思考

後來,來到喜閱樹,我有更多機會去接觸不同年齡層的孩子。一般而言,國小孩子的學習熱忱比國中生更高,更不要講我自己的孩子──零到六歲的孩子,他們的想法是沒有框架的,有各種可能性。所以你可以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腦袋漸漸地就不動了,他就在等你的答案,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很多人都說,體制內的教育有問題,可是那個「有問題」到底在哪裡?

我自己身為一個從體制出來的老師,我會覺得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太要求孩子去找出所謂正確的答案了。他給出正確答案就是對,他沒有給出正確答案就是錯,卻沒有讓他有機會有充分的思考。比如說:去思考為什麼是這個答案?為什麼一定這個答案才是對的?為什麼不能是其他答案?或者,對於這個答案,我內心真正的想法是什麼?我覺得那是身為人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可是在我們的體制之中、在整個教育的環節之中,卻讓孩子們慢慢地去失去這個最珍貴的一部分。

這是我想要做喜閱樹,做所謂「閱讀思考教育」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不是談閱讀而已,真正的核心還是在「思考」。比如說,你如何去理解一個文本?你讀完之後有什麼感受?我們可以從思考的過程出發,再回到自己的生命之中,然後去想說:這個東西對我而言到底有沒有意義?它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還不只是自己的思考而已。我們在與其他人互動的過程之中,還可以去看到別人的思考,去傾聽別人的思考,這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是這麼想的,可是他可能是那麼想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考過程,都沒關係,就讓它展現出來,不見得有對錯。

讓每個人內在的東西出來,是很重要、很珍貴的一個過程,這才是我覺得真的「好的教育」的本質,也是我想要訓練給孩子、或帶孩子去領會的一件事情。所以在我的課程裡面,會反覆地有這樣的機會。因為我覺得好的閱讀思考教育是:老師丟問題下去之後,先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然後再讓孩子好好地表達,說說看自己是怎麼想的,為什麼這麼想。

喜閱樹的所有課程核心,都在做這件事情。而我認為,在國文科的教育裡頭,其實最重要、最珍貴的,也就只是這件事情──閱讀、思考、傾聽、表達。這些能力應該自小好好地被反覆訓練及培養,而不是被用「正確答案」及「對錯」這種單一標準一路扼殺。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