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美感,不是要孩子比機器人厲害,而是要更能彰顯人類獨特的感受力

教育部推動美感教育,從校園環境到課程的建置、整體計畫的參與,囊括專業人員、教育工作者一同投入,逐漸的「美感」似乎也漸漸成為大家對生活品質的期待

「美角 – 生活中的每一課」從教育邁向美好生活

教育部推動美感教育,從校園環境到課程的建置、整體計畫的參與,囊括專業人員、教育工作者一同投入,逐漸的「美感」似乎也漸漸成為大家對生活品質的期待。

在新課綱上路前,美感教育逐步建構課程脈絡,教育部在暑假中藉由專業的策展及體驗活動,從中勾勒出學習階段的美感教育藍圖,期盼傳遞以「美」做為入口,啟動學習和生活的連結,呈現一場發現、探索、應用的美感歷程。未來更好的美感教育,是將「美」化為具體的經驗、行動與學習,美感教育並非要人人成為設計師或藝術家,而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一起主動建構美好生活環境。

 

美感,來自於我們如何看待生活

美,不是單純術科的學習,而是面對生活態度的養成。過往學校課程受升學主義影響,一向較著重知識技能的傳達,而忽略透過學習,建構對真實生活問題的解決能力。美感是一種情意、感受力內化的結果,透過對理想生活的共感,才能真正激勵學習。簡單的說,要讓美感「有感」,小從掌中的一杯水,直到道路兩旁林立的招牌、建築物彼此間勾勒的環境關係,在生活中都不再是「視而不見」的存在,而是能透過這些去「看見」與「思考」,人跟人、人跟環境、人跟問題間的互動與影響。

教育部自103年起開始推動「教育部中長程美感教育計劃」。啟動一系列教師課程研發設計工作坊,透過體制內的課程與校園周邊改造,塑造全環境的美感場域。以美作為入口,喚起師生對生活事物、事件都能湧起一股「 I Care」的意念,美感學習不只是感性開發和知性判斷,更注重自我學習與面對問題的能力,並希望帶來公民社會與文化創意的契機。

為了展現五年來的推動成果,「美角 – 生活中的每一課」美感教育成果展,於8月2日至8月8日在臺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隆重開幕,內容除了有幾年來專業設計業師團隊與教師共同研發的課程學習工具,更以記錄片的模式,勾勒百位師生美感學習的現場探索,本次展覽邀請專業策展人協力,精選八位美感實踐家,透過美感的探索與應用,啟發觀者美感的生活思考。

展覽並於8月23日至9月9日移師高雄駁二藝術特區,不僅透過展覽呈現出師生們的努力與動人故事,更在開學之際,吸引上百位南臺灣師生一同參訪學習,透過現場許多體驗活動,傳遞給大眾「美感教育」的課程,不單純是技術的學習,更是透過問題的解決,動手思考,如同展覽的副標,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成為美感學習的可能。

 
↑ 美感是生活中俯拾即是的, 小至一杯氣泡水,大至都市環境,都隨處可見


↑ 透過色彩、材質來做分類、排列,找出物件之間的關係會發現,美感,隨手可得

 

步入展場,回望生活,美感,隨手可得

人們常覺得美感是抽象的,但美感其實一直都在,只是需要適時的被開啟,懂得去觀察,就是練習的第一步。

就像一踏入展場,立刻會感受到陽光灑落在展區,交疊產生光與影的美,如果我們無感的體驗著,就會錯失很多感動的機會,但如果可以把美感觀念慢慢放入,生活的滋味是變幻萬千的。展覽由此開始,分成三區塊:從「生活探索」,帶著觀賞者逐步邁向「實際應用」,最後來到「美感學習」。

從鼓勵探索到實踐,展覽特別邀請了八組生活實踐家,環繞著生活發展出他們的設計,從食衣住行育樂的生活觀察、土地關懷、生活藝趣出發,將美感表現在不同層面的專業上,重啟我們對於色彩、質感、比例、結構、構成與構造的直覺。例如被縮小的傳統鬆糕、配上記憶中相同的紅色束帶,但橡皮筋改成彈性繩,結合起來竟是如此合宜適當;又或是把藺草用部落技法編織出網袋、輔以皮件做成提把,讓物與物的接合方式細密又實用,更傳達永續、環保的未來生活概念。

 
↑ 八組生活實踐家的設計品


藉由「生活實踐家」的展示與群眾進行對話,鼓勵大家去發現隱藏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簡單、易懂、美麗又俯拾可得的事物,重新思考讓美成為每個人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而非少數人專有的感受。

 

展覽不只是成果,更是一項啟動

回到教育現場,美感學習可以怎麼做?

美感雖然是抽象的,但學習的過程並非虛無飄渺難以討論,也不該是八股的政令宣導,而是有標準、有方法、科學的、持續存在於生活中滾動運轉的。展牆上播放的紀錄片《美感角度與日常之美》,就是在描述老師們的實踐過程。拍攝對象包括美術教師、業師、與多位推動美育推廣和教育創新的計畫主持人,以紀實卻詩意的形式呈現教師個人對生活的關注、在美感課程中對孩子的指引。

有老師提到「我們的眼睛所見,遠比我們的想像還要懂得美。」因為追求美,是生來就有的慾望。每位教師因著學生的特質和生活經驗去規劃課程,也連結學校與地點的空間特色進行轉化,設計方法則是讓孩子練習動手做,從手做體驗中自然而然就會意識到該題目與自身的關係,如同《澎湖西嶼國中 - 如果記憶有顏色》影片裡,孩子們透過色彩浮現對家鄉的濃郁情感,那是即使長大後離開故鄉,也無法忘掉的記憶中的顏色。

「教育本身就是創新、實驗、轉化的過程,而學生學習的歷程,是最重要的成果。」展覽播放多部短片,訴說的不只是這五年來的推動成果,而是一種從「美」切入,全新啟動的教育運動與生活旅程。而紀錄片中的十位老師,示範並創造出一套套沒有標準教案的課程設計,他們希望培養出孩子對生活環境的敏感與情懷,那麼教出來的不僅是不會變壞的小孩,更是能讓世界更好的下一代。

 

美感的學習:美感也能像科學一樣被學習,透過計畫團隊設計出的美感學習工具(簡稱KIT),讓參與展覽的民眾,用動手做來思考、討論,用親身體驗來累積美感經歷

 

 
↑  構造:根據需求,用不同大小的木塊、零件,接合組成多種樣貌。

 

 
↑ 色彩:透過練習色彩的搭配,學習如何以顏色的細節變化,發現色調間的關聯及表達方式。]

 

手作工作坊:瓦楞紙結構家具:以瓦楞紙材試驗結構與美感概念,設計出坐不垮的美感結構椅從腦力激盪與動手嘗試的過程,學習設計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

 

 

數位編輯:楊逸慧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