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愛,親子間的爭吵總會過去

有一次我不准孩子做某件事,結果那個孩子氣呼呼的跑掉,但輕輕的把房門關上。一分鐘後他又出來,用一種令人嘆服的冷靜語氣說:「我房間裡有一隻蜘蛛,你可以把牠弄掉嗎?」蜘蛛消失後我輕輕把門拉上,並且學到了一課:孩子們早就了解,我們會生對方的氣,但同時又愛著對方。其他小細節都不重要,事情會自己解決。

砰!轟!甩門聲。

剛才我們家某個孩子有點表達障礙,他不滿爸媽正確的命令,卻無法用言語表達他的憤怒。

就跟其他孩子一樣,就跟我們自己有時候的反應一樣。

天底下的父母莫不盼望家中永遠陽光照耀、意見一致外加心情愉快,可惜這是妄想。

有時我們就是得執行我們的要求。

有時雖然我們提出要求,他們卻不肯做。

而有時則錯在我們,有時用其他方式去做也一樣好。

總是堅持己見的人,就跟無法說出自己想法的人一樣,在人生中阻礙重重。堅持己見也許能使你登上權值股企業的領導職位,但除了這一點,它的用處並不大;何況當企業領導人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必須有建設性的衝突,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相處,這一點需要我們學習並予以實踐,可惜很難做到。

但這並不表示,我們該經常製造機會,讓孩子受挫。壓力會帶來反抗,用恐懼管教小孩,就跟只用愛一樣,效果同樣不彰——只要看看天下的部門主管,我們便能了解箇中道理。我們需要的是中道,既要明確要求,也要提供對話的機會;或者要讓對話能導向明確的要求。

「你不想整理你的房間嗎?」在某些家庭這句話可能表示:「整理!你的!房間!」

如果有人向我們的孩子提出類似的問題,比如上面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很可能是:「謝了,不想。」

如果能扮演教養聖人,凡事都能使用正確的語氣,找到鼓勵與要求的平衡點,不知該有多好。可惜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事與願違,這個孩子要這樣,那個孩子要那樣,麵條煮沸溢出來了,電話鈴響了,此時此刻要是有誰膽敢說什麼……砰!乓!消防隊快來滅火呀!

接下來則是:閃人,甩門!

有時則另有其他導火線。「明天早上我可以陪朋友去看牙科嗎?她要裝牙套?」

「不行,明天你要上學。」

「可是她請我陪她去!」

「可是明天你要上學!」

「可是裝牙套百年難得一次!」

「不行,明天早上要上學!」

閃人,甩門!

有一次我們要幫孩子轉學,但他不願意,結果同樣又哭又鬧:「我恨你們!你們不可以這樣!我要離家出走,去找比你們更好的爸爸媽媽!」

閃人,甩門!

那一次我幾乎要感激他甩門了,因為他甩的是房門,不是我們家大門。

但長久來看,如果沒有良好的對策,光是閃人、甩門是無法解決問題的。試想:

「我認為,我在這個專案的表現值得加薪。」

「不行。」

閃人,甩門。

或者:「我們生個孩子吧?」

閃人,甩門。

這樣可不行。但為了讓孩子們開心留在桌邊而老是屈從,當然也不行。

其實,閃人、甩門是符合孩子天性且相當自然的對策,是他們盛怒下的避雷針。有時我也很想這麼做。啊,豈止「有時」!

但我也開始思考,何時我們該如何阻止這種狂魔,我們該容許、忍耐這種行為多久,並且試著以身作則……還有,什麼時候我們該提出前面提到過的明確要求?而如果要提出,又該是怎樣的要求?你不該就這麼閃人?你不該甩門?你得忍受各種情況,就算你忍無可忍也得忍?

我思考得愈久,便愈覺得閃人的作法還滿明智的——儘管這種方法同時也不理性又缺乏建設性。

各位可千萬別以為我們家老是在吵架;不過,我們也不是從來不吵架。

有一次我恰好站在一扇有人非甩不可的門旁邊(那一次起因不是我),當那嗡嗡聲在我耳膜內止歇時,我輕輕敲了敲門,若無其事又客氣的說:「你要是再甩一次,我就把你的門拆了。」

孩子:「你沒辦法。」

我:「有。這裡,可以拆下來搬走。」

孩子:「哦,好吧。」

這件事顯然在孩子之間傳開了,從此再也沒有人甩門了。不過隨著孩子們年歲漸長,比較能忍住氣,應該也是一個原因。

至於閃人嘛,吵架時閃人是下策,留在現場同樣也是下策。

而下面這件事,也令我思索良久。

有一次我不准孩子做某件事,結果那個孩子氣呼呼的跑掉,但輕輕的把房門關上。一分鐘後他又出來,用一種令人嘆服的冷靜語氣說:「我房間裡有一隻蜘蛛,你可以把牠弄掉嗎?」

蜘蛛消失後我輕輕把門拉上,並且學到了一課:孩子們早就了解,我們會生對方的氣,但同時又愛著對方。

其他小細節都不重要,事情會自己解決。在我們家是如此,將來在職場、在私人關係上也如此。

是我多慮了。

因為這些問題都是最棒的問題。

 

※延伸閱讀:

如果我們不能控制情緒,就不能指望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https://goo.gl/ECreQz

接納自己和孩子的個性,互相了解才能找出最好的相處模式>>https://goo.gl/Ey5Zny

 

摘自  拉爾夫.凱斯帕, 烏爾里希.霍夫曼《跟德國爸爸輕鬆學:從33個親子互動妙招,學習陪伴的教養》/字畝文化

 

Photo:Pixabay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