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打佩佩豬小孩就會乖乖吃飯?這麼有效的方法家長該不該用?

我想跟影片中這位爸爸說,下次當小孩發脾氣時,就把同一隻佩佩豬放在他面前看看。我敢保證,他一定會把佩佩豬抓起來狂打一頓,而且還是用影片中的這種甩巴掌法。同樣的做法再持續下去,接下來就不只是對娃娃了,而是會對身邊的真人做出同樣的動作。

作者:鬍鬚張老師 

今天有個粉絲轉貼了一則新聞影片給OT莉莉看,說好像在網路上引起了不少討論。OT莉莉就馬上拿給我看。不看還好,一看還真讓我覺得觸目驚心。

內容是一個爸爸要餵寶寶吃飯,但小孩偏偏不吃。這時爸爸靈機一動,拿起了佩佩豬玩偶放桌上,假裝要餵佩佩豬吃飯。但是佩佩豬當然是不吃了,於是,爸爸就把佩佩豬抓起來狂打。

果不其然,寶寶一陣驚恐之下,馬上就乖乖吃飯了。

我看到這種做法時,馬上就皺了眉頭。這完全就是短視近利的做法啊!

怎麼說呢?為什麼這方法明明這麼有效,但我會覺得不應該使用呢?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就已經有科學家提出解說了。讓我來簡單跟你說明一下,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所做的著名實驗:波波玩偶實驗。

 

波波玩偶實驗

波波玩偶(Bobo doll)是一種跟小孩一樣高的充氣不倒翁,班杜拉想透過這種玩具來了解,大人的行為表現會如何影響小孩。於是班杜拉將一大群小孩分成四組,分別是:

1.直接觀看大人去毆打波波不倒翁。
2.透過影片來看大人毆打波波不倒翁。
3.看卡通影片裡的人在毆打波波不倒翁。
4.什麼都沒做。

之後,將這些小孩分別帶去一個滿是玩具的房間。正當小孩開開心心地只玩了兩分鐘時,就突然將這些玩具通通收掉,只留下波波不倒翁而已。可想而知,正要開始玩的心情就這樣被打壞了,讓小孩的心情差到不行。那麼你猜猜看,這些小孩會怎麼做呢?

結果呢,前三組有觀看毆打的小孩,比什麼都沒看的小孩更容易去毆打波波不倒翁。並且,出現暴力行為的機率,大約會高出一倍!

還不只這樣呢,你知道嗎?這些小孩毆打的方式,就正好跟他們事前觀看的打法是一樣的!甚至啊,他們還會撿起跟大人所用相同的工具來毆打。

從這個實驗中,你看到什麼了?
 

毆打娃娃,到底讓孩子學到了什麼?

從前面的實驗來看,用這種方法來教小孩要乖乖吃飯,會發生什麼問題呢?相信你已經想到了:小孩很快就會模仿這種做法。

我想跟影片中這位爸爸說,下次當小孩發脾氣時,就把同一隻佩佩豬放在他面前看看。我敢保證,他一定會把佩佩豬抓起來狂打一頓,而且還是用影片中的這種甩巴掌法。同樣的做法再持續下去,接下來就不只是對娃娃了,而是會對身邊的真人做出同樣的動作。

小孩不吃飯,就毆打娃娃,小孩學到的是「嗯,我要乖乖吃飯!」嗎?表面上看起來可能是,但其實這過程中傳遞的訊息是:「我不開心,所以我要用暴力解決」。

雖然當下好像很方便,馬上就可以見效,讓孩子乖乖吃飯,但以長期來看,這樣的結果一定不是你想要的。
 

小孩就是不吃飯要怎麼辦?
作者:OT莉莉

媽媽好,看到彩衣娛兒,我也想到自己也是一把年紀,硬要假扮水果姊姊唱歌哄吃飯(掩面)…

好啦,(正色)講到這個問題,我們要拆解成幾個項目來討論:
首先要檢視一下,孩子是什麼原因想離開位置呢?以下是幾個可能的原因:

●不餓/太餓?

點心有時候給的時間太晚,所以正餐就不餓了;反過來,如果太餓了的話,會讓孩子情緒不穩定、較為焦躁、注意力持續度變短暫。

●不喜歡這食材/食物的形態?

1y3m的孩子可能想要挑戰更進階的食物大小了,可以代換澱粉的形式,像是把飯換成五穀飯/麵/冬粉/米粉/餛飩/水餃⋯⋯或是可以把飯捏成有造型的飯糰,也可以吸引注意力喔!

仲雞哥成功的經驗:我試過炒冬粉、自己包餛飩來煮餛飩麵、菜蛋湯麵、饅頭、吐司,變換各種形式。

●想要自己操作餐具?

大概從10個月起,孩子就會開始搶奪吃飯的傢伙了。有時候也會模仿大人的動作,把湯匙放到口中。但是若在這個時期遭受到挫折(像是對不準、灑滿地、被制止⋯⋯等負面經驗),可能會讓孩子將用餐的感覺連結到不成功的負向經驗,進而排斥用餐。

仲雞哥成功的經驗:給他一把湯匙,我用另一把湯匙餵飯,兩支湯匙交替使用。

●想要參與家人的活動?

這時期的孩子,會開始熱衷於參與模仿別人的行為了。若他的吃飯時間是提早或延後其他人的吃飯時間,其他家人都不是在「用餐行為」中,他也會覺得很奇怪。或是家人一同用餐,但只有他的餐椅被遠遠隔絕在餐桌之外,也容易讓孩子感到困惑。

仲雞哥的經驗:不管是單獨與我,或是與家人一起,只要是用餐時間,仲雞哥一定是全副武裝的跟大人一起用餐。最近他1y1m,還指定要吃跟我們一樣的食物,我只好把棒狀米餅從薯條盒中拿出來,假裝是薯條給他(噓!這是秘密,不要跟他講)。

●其他觀察⋯⋯

當然還是有其他的可能性,歡迎你來信詢問自己孩子的狀況。如果你的情境觀察資訊給得越足夠,就越能夠讓OT莉莉判斷孩子的狀況喔!!

 

原文轉載於OT莉莉

作者簡介
鬍鬚張老師|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畢業後,將專業應用於臨床與家庭當中。擅長冷靜地剖析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再輔以溫暖人心的介入方式,陪伴個案走過復健道路。

OT莉莉|臺大醫院職能治療師,莉莉老師近十年在教學醫院及醫學中心的治療經驗,對於母親、孩子與家庭的關係有相當深的介入治療經驗。


※延伸閱讀
同理和溺愛只在一線之隔,別讓你的心疼不捨,成了孩子前進的絆腳石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12735

找到孩子挑食的原因,由內而外解決問題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7048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網路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