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不能控制情緒,就不能指望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學習控制或管理情緒不僅對你健康,對整個家庭也很健康。控制情緒可以降低血液中壓力荷爾蒙的水平,並有助於預防血壓急速升高。它也會在孩子身上減少恐懼與困惑。在衝突發生時請你思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執著於眼前的問題。以下提供給你一些防止情緒失控的策略

每一種情緒都會引發後果

我們對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會在孩子的思考和感受上產生強大且直接的影響。正面的情緒表達和手勢,像是微笑或是輕拍背部,都是有效的訊息強化劑。它們在說:「我喜歡那樣。」「我愛你。」「那是一個好主意。」「謝謝你撿起你的外套。」另一方面,一個皺眉或咆哮,則會讓孩子把同樣的話解讀成在批評或傷害他們。你在話語中附帶的情緒,以及你的肢體語言,比許多人認為的還要重要—特別是當你在講故事、聽孩子說話、設定限制,或管教孩子時。事實上,我們長達五十年的研究顯示,在父母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前,很少有人能夠進行有效的管教。

我們的情緒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有些父母比其他父母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要知道你的情緒控制技巧有多好,只要看看當孩子行為不當或拒絕服從指示時,你會如何表現就好。在這種時候,我們很容易動怒,驟然對孩子下命令,而不是給他明確的指示。當你對孩子生氣時,他們肯定會有防禦性反應。你罵他,孩子也會罵你。很快地,你們之間只會剩下互相謾罵和冷嘲熱諷,直到有人受不了而讓步。這是一個脅迫循環—小小的「橡皮筋」衝突,往往演變到讓我們和孩子都瀕臨失控邊緣。我們的目標是在家中避免發生這類的脅迫情境。一旦它們發生了—而且它們一定會發生—你需要能很快解決問題的策略。

 

思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目標幫助你思考未來想要什麼,而不是執著於眼前的問題。在一般情況下,你希望那些問題現在就停止。但目標幫你專注於想要發生的情境。如果你想吵架,請繼續表達你的憤怒。而這就如同白晝之後便是黑夜一樣,一場爭吵將不可避免。但如果你想要享受家庭時光,花點時間讓自己冷靜。接著你可以在不使用負面字眼或情緒的情況下思考你的目標。事實上,你可以透過將目標切換到夢想模式來誇大它。當你可以在腦海裡創造出積極的影像時,你就能控制情緒,把注意力轉向未來,並確定你所想要的。你可能會對自己竟然能發揮這麼大影響力感到驚訝。

以下是一些防止情緒失控的策略。

控制情緒的策略重點

‧ 回應,但不反應。

‧ 身體脫離現場—走開或走到另一個房間。

‧ 精神脫離現場—數到十或深呼吸。

‧ 緩和情況—改變主題或發揮幽默感。

‧ 賦予自己權力—提醒自己,你可以處理這件事。

‧ 專注於你想要達到的積極目標。

‧ 同理對方—了解孩子的立場,並積極傾聽。

‧ 表達正面的情緒—微笑,專注在自己和孩子好的感受上,或當時出現的某件好事情。

 

學習控制管理情緒給孩子好榜樣,也讓整個家更好

你當然會認為說得比做得容易。你是對的。當你心煩時,你真的會很想發作。你需要練習—很多的練習—來馴服你內在的猛龍。行動和反應會成為習慣,而習慣很難打破。

我們必須事先警告你,當你心煩時,你看待事情的方式容易讓你做出糟糕的決定。有關父母與子女互動的研究發現,只要一個人(父母或孩子)在互動過程中加入一個敵意的評論,建設性思維就會戛然而止,讓家庭成員之間容易發生爭執,問題也得不到解決。

當你試圖處理家庭問題時,起衝突只會導致更多無法解決的問題,進而讓所有人增加壓力。壓力會產生更多煩躁感,以及更多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往往是家庭陷入脅迫性互動的過程,因為他們不能或不會控制負面情緒。負面的交流會把愛侵蝕殆盡。脅迫就像一種腐蝕性的硫酸,會破壞掉能促進家庭合作的機會。為了保持家庭和諧,你必須移除硫酸的源頭。

為了使家庭的愛不受侵蝕,你必須減少或停止脅迫性衝突。

學習控制或管理情緒不僅對你健康,對整個家庭也很健康。控制情緒可以降低血液中壓力荷爾蒙的水平,並有助於預防血壓急速升高。它也會在孩子身上減少恐懼與困惑。有時候我們聽到爸媽說,吵架對他們的關係有好處;當他們相互叫罵時,只是在釋放壓力。不幸的是,孩子不了解這個概念。他們聽到的只是響亮且憤怒的聲音,而且他們傾向於認為父母會吵架是他們的錯。大多數夫妻都會起爭執,但最好不要讓孩子聽到。如果你認為他們沒在聽,或是不能聽到你們在房子另一邊爭吵,你最好再思考一下。

如果我們不能或不會控制情緒,就不能指望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最好是一個一個地解決這些常見的困難。當你這樣做時,你會看到孩子面臨的許多行為問題有多息息相關。想避開這種陷阱的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緒。

 

 

摘自 里恩.弗爾蓋奇, 傑拉德.派特森, 提姆.法蘭德  《擺脫親子情緒勒索,高效能合作教養11堂課:減少問題行為×提升專注力與適應力,創造快樂和諧的家庭》/大好書屋

 

Photo:Ba Phi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吳佩珊(2019.9.26更新)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