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焦慮〉喚起孩子動機,在學習路上自助旅行

新課綱強調自主學習,在孩子的學習路上,父母不要再當導遊「帶團」, 而要試著開始讓孩子「自助旅行」,自主完成學習任務。

新課綱強調自主學習,在孩子的學習路上,父母不要再當導遊「帶團」, 而要試著開始讓孩子「自助旅行」,自主完成學習任務。 

 

新課綱強調自主學習、學到素養。要面對未來世界的挑戰,自主學習是最關鍵的能力。前桃子腳中小學校長李惠銘有個比喻很妙。他說,素養的涵育,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除了學校教育之外,更需家庭的協力,建議父母要耐住性子,花時間、心力陪伴孩子,但別強勢主導,「在孩子的學習路上,父母不要再當導遊『帶團』,而要試著開始讓孩子在學習路上『自助旅行』。」 

「如果參加團體旅遊,去哪裡玩、怎麼去、怎麼玩、玩多久、玩到什麼程度,大概都是旅行社和導遊一手決定,旅客無法置喙,只能跟著走。過去的父母對孩子、老師對學生,大概也都是這樣,都是大人想要、想給,但這不一定都是孩子想的、要的,」李惠銘說。 

 

從「半自助」開始,讓孩子磨練能力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陳佩英也直言,現在的大人因為對未來太焦慮,給孩子太多的照顧,「很怕孩子學不夠,就讓孩子去補習、去才藝班等等,也不管孩子的興趣在哪裡,一直塞。」 

李惠銘觀察,這樣教出來的孩子,可能對某一領域的知能了解、知之甚詳,也可能有能力操作和執行,但是對所學「不喜歡、不享受、也不常用」,這已經是台灣教育的問題之一。 

知識與能力的教育,較容易用一定的教材、方法,在一定的時間內習得且精熟,但素養的涵育,卻無一定的規律可循。李惠銘表示,在此情況下,孩子的學習動機更加重要。陳佩英也認為,興趣帶來的動力,這在未來的學習模式中很重要,孩子要有感覺,對外界、對世界有感覺,才能引發好奇、引發思考,進而理解。 

「父母可以試著讓孩子開始在學習路上『自助旅行』,包括他要上什麼課、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多讓孩子自主,學的過程也多放孩子去探索,」李惠銘說,如果父母一時不敢全部放手,那就先「半自助」,讓孩子有機會磨練能力,能力用多了,素養就可期。 

 

父母要克制焦慮,先改變自己 

陳佩英則強調,讓孩子有「空白時間」很重要,「很多孩子到了念大學,時間管理還是不好,因為他從小就被大人安排慣了。」不僅如此,孩子有空白時間,才有機會自我探索,否則光是回應大人的要求,就已經搞壞學習胃口了。 

「世界的變化是常態、是真實的,但大人不要用焦慮影響孩子,這只會讓孩子更焦慮,」陳佩英建議,父母要克制自己的焦慮,先改變自己,成為一個學習者,才能陪著孩子一起學習。 

 

3個時間點、4個重點觀念 

把握「前中後」3個時間點,讓孩子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聽起來頗為抽象,但其實家長是能使得上力的。李惠銘以旅行來比喻,在不同的時間點有不同的操作重點: 

1. 旅行前:去哪玩?玩什麼?玩多久? 
 →學什麼?做什麼?上什麼(才藝班)? 
 ★多了解、尊重、採納孩子的意見。學習始自孩子想學、願意學。  

2. 旅行中:怎麼玩?搭什麼交通工具?怎麼到達目的地? 
 →怎麼學?怎麼做?用什麼教材、工具? 
 ★讓孩子探索或者半自助。學習過程要設計較多自主探究的學習任務。 

3. 旅行後:旅行通常不會打分數,學習也是。試著問孩子: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哪一件事?有沒有碰到什麼危機?然後怎麼解決? 
 ★評量要注重歷程與方法,不單是分數。 

 

學校大不同,家長要習慣的4件事 

素養導向的教學有別於傳統教學,倘若在教育現場真正落實,學校的教學樣貌將大大不同。李惠銘提示4個重點觀念,建議家長心態可隨之調整。 

1. 所謂「拚升學」、強調精熟教材與考試能力的彈性課程不見了,變成重真實能力、涵育素養的課程。李惠銘說,這些課程乍看之下「無關痛癢」,但會考早已經「考綱不考本」,這些新的彈性課程才是真的在「拚升學」。 

2. 為了情境化、脈絡化的學習,學校的校外教學、踏察、實驗活動會變多,會「浪費」許多讀書的時間,家長必須跟上改變。 

3. 回家作業、功課可能變多、變難。因為以後的教學,可能不只問「萬有引力是誰證明的」,而是「牛頓證明三大運動定律,對世界造成什麼影響」,甚至是「牛頓為什麼可以葬在西敏寺」,家長要耐住性子,給空間、給時間,千萬不要急著幫孩子做,頂多一起探索知識背後的意義與價值。 

4. 學校可能不再提供考試成績排名,段考試題可能因為多考開放性題目而顯得「不公平」,老師在意的可能不是學生考幾分,而是讀書方法和努力程度。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新課綱強調素養,但很多東西是會考不考或考不出來的,小孩為什麼要花時間學這些?>> https://goo.gl/M66N8Q

國中升高中免試入學高達九成:2分鐘看懂新課綱多元入學管道(內附圖表)>> https://goo.gl/TYEoCY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