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愈到高年級,愈沒有學習動機?爸媽在乎成績、老師在乎進度;孩子無法思考「我想學什麼」、「我要怎麼學」?

教育政策強調培養學生競爭力,結果學生還沒培養出競爭力,先培養出了競爭的心態,且競爭的只是分數,而不是能力!在考試與分數面前,孩子關心的不是有沒有興趣、學到什麼,而是考試難不難、能考幾分,還有些孩子則是對考試麻痹,失去學習意識。

在學校任教後,我看到孩子在「爬高」的遊戲規則下追逐、計較分數,逐漸失去自我,我非常難受。

平常學生見到我都熱情跑過來問好,我擔任五年級自然老師時,段考前學生遇到我,出口不是問候,而是:「阿甘老師,你考卷會不會出很難?」我以為考完試就好了,結果考完試,孩子變成追問:「老師,我考得怎麼樣?」還有孩子問:「老師,○○○考得怎麼樣?」咦,問自己分數正常,為什麼還要知道同學考幾分?孩子說:「只剩自然的分數沒出來,現在他贏我一分,所以自然的成績很重要。」

教育政策強調培養學生競爭力,結果學生還沒培養出競爭力,先培養出了競爭的心態,且競爭的只是分數,而不是能力!在考試與分數面前,孩子關心的不是有沒有興趣、學到什麼,而是考試難不難、能考幾分,還有些孩子則是對考試麻痹,失去學習意識。

任教兩年,一到六年級學生我都教過,低年級的孩子遠遠看到我,就大喊「阿甘老師」,開心跑過來說「你看,這是我畫的畫」、「這是我剛剛撿到的果實......」、「老師為什麼......」他們對什麼都有興趣,拿到筆就想畫畫、聽到音樂就唱唱跳跳,看到什麼都來跟我分享,好奇無止盡。

但到了高年級,上課時我問:「有沒有問題?」沒有人開口,有一次我跟六年級學生說:「這堂課老師不上課本,你們可以告訴老師你們想學什麼嗎?」孩子們你看我、我看你,沒有人開口,最後勉強丟出一句:「不知道。」回應我。

看到他們的反應,我好心疼。從低年級到高年級,不過隔了中年級,為什麼孩子變化這麼大?怕被老師點名問問題、怕發表意見,孩子探索與學習的本能到哪裡去了?是我的教學準備不夠充分?是我的教學方法不夠生動活潑?我試圖引導學生提問、討論,可是每次我這樣做,面對的就是一群怕說錯話丟臉、低頭沉默的學生。

勇於開口、創造力、行動力、思辨力......,在我教的高年級學生身上漸漸看不到,我好難過。我認為這是傳統教學讓孩子從入學起逐漸習慣「等待」,等老師餵食課本上的知識、等老師在課本上劃重點、等老師交代作業、等老師公布答案......,小朋友逐漸習慣不主動、不思考、不行動,學習只是為了應付進度與考試,以致升上高年級時,學習模式已經僵化,不知道如何從老師教的東西裡發現問題,進而去思考「我想學什麼」、「我要怎麼學」,情況好的像是機器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狀況差一些的像是木頭人,動都不動。

當代的學校教育就像工廠的生產線,一樣的配方、一樣的製程,生產出沒有特色的罐頭學生,因為我們把學習能力的期望都壓縮在一本本課本裡,期待孩子一本本啃完後,就能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學習窄化成在教室內翻閱課本的圖像。可是誰說學習、受教育就等於在教室裡念書?念書就等於念國英數自社(以小學來說)?

學生感受到的學習從來都不是他的,而是大人決定好的,老師在乎進度,同學在乎考試,爸媽在乎成績,學習既不是學習者的,也不是自由的,讀書的目的就是爬高、爬高、再爬高。彷彿追求好成績、擁有好學歷與好工作,人生就會完美無憾,卻失去了最關鍵的思辨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動力。

 

 

摘自   徐凡甘, 邱淑宜《我的選擇,是把生命活得更好:從換腎少年、創業青年到偏鄉教師,總統教育獎得主徐凡甘的甘苦人生》/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徐凡甘

․「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第一屆培訓教師
․「城市浪人」流浪挑戰賽 共同發起人
․「夢田教育基金會」公益天使
․2013年總統教育獎得主

台大農業經濟系畢業。於2013年發起「城市浪人」流浪挑戰賽,帶領青年學子投入流浪任務,在挑戰任務中突破自我,在突破自我中關懷社會。

畢業後,參與「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計畫,於台南柳營新山國小擔任教師,TFT兩年計畫結束後,為持續探索教育的可能性,希望透過教育政策與制度推動,讓孩子適性學習,透過教育成為自己。

 

Photo:Pixabay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黃晨宇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