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國教署:以「部落」為主體的教室與課程,用部落的力量教養出更堅強的孩子

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指出,原住民族有權建立和掌管他們的教育體系和機構,用自己的語言和適應其文化的教學方法,提供教育。各國應與原住民族共同採取有效措施,讓原住民學童,在可能的情況下,用自己的語言學習原住民文化教育。

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指出,原住民族有權建立和掌管他們的教育體系和機構,用自己的語言和適應其文化的教學方法,提供教育。各國應與原住民族共同採取有效措施,讓原住民學童,在可能的情況下,用自己的語言學習原住民文化教育。

傳統的原住民社會中,雖然沒有現代化的學校,但不代表沒有教室、沒有老師或學生。只是長久以來原住民兒童一向接受以漢文化為主流價值的教育體系,對本身族群文化的瞭解已出現傳承的危機。

實驗三法通過後,教育部秉持珍視教育文化多樣性,為彰顯原住民族教育主權的信念及其核心價值,依據《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辦理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規劃以各原住民族文化為核心的民族教育課程,建立適合原住民族學生的教育模式,強化學生的族語能力與族群認同,增進生活及學習適應,並搭配一般教育來提高基礎學力與學習成就,全力協助部落培育人才。

 

原住民實驗教育:回到部落   探索原鄉教育的核心

原住民族實驗學校多屬偏遠地區,因此,招聘具備高度熱忱且了解原住民族文化的師資,就成為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的重要課題。目前各校傾向由老師與部落耆老,或文化工作者共同教學,但隨著部落耆老日漸凋零,傳統文化與智慧也正在快速流失,成為推行原民教育的另一隱憂。因此教育部也致力於發展原住民族知識的基礎研究與教育制度 ── 「要讓原住民擁有自己的知識體系、教育體系,打造一條不斷層的學習軌道。」

部落承載了原住民的傳統和生活方式,也是文化得以進展和演化的社會脈絡。在傳統的原住民社會中,每個地方都是學習場域,孩童在其中學習自身文化的核心內涵,因此在課程安排上,會將孩子帶到部落、田裡、山林、河流等自然環境中,從親身體驗來學習部落傳統,例如太魯閣族的狩獵、阿美族的野菜課程與的捕魚方式...等。透過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的推動,不僅重現以「部落」為主體的教室與課程,保障原住民學生學習權及家長教育選擇權,更能藉此團結一個部落,用部落的力量強固家庭,教養出更堅強的孩子。


↑新校園運動績優評選 學童現場示範編織過程
 

原住民重點學校新校園運動:找回學校與部落、土地與民族的連結

 為了讓部落學校展現出與都市的水泥叢林截然不同的文化風貌,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推動「原住民重點學校新校園運動」計畫,打造富有部落文化特色與族語交流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自我認同、凝聚原住民族群部落共識,及恢復傳統部落的活力及凝聚力。

透過計畫鼓勵學校與部落共同合作,找出各方對整修營造校園的共識,讓部落耆老投入學校的施作,成為學校的最佳諮詢夥伴,將耆老的智慧,融入校園環境;在雇工購料的階段,使用部落既有的工班、技術、人力等資源,依據「原住民工藝文化展現、傳承部落文化歷史記憶、人文創意導入學習空間改造、使用生態材料友善環境、各部落族語教育推廣」五大施作原則,將校園結合在地素材,藉由社區間討論、師生共同參與完成校園空間改造,打造創造「活的教學環境」,不僅留存及傳承部落文化特色及部落傳統工藝或技法,同時也將成果融入教學課程,促進社區共創共學。

106年正式開跑的第一屆新校園運動,有130所學校通過審查及核定補助,總補助金額近新臺幣3千8百萬元。其中67所學校在接受專家學者訪視後,進入績優評選名單,進行第二階段的全面改造。例如花蓮豐濱鄉新社國小打造噶瑪蘭獨木舟和飛魚雕刻作為學校入口意象,就是極佳範例,不僅將噶瑪蘭族的山海文化融合在一起,成為學校的亮點,還能同時作為祭典、歌謠等海洋文化教學的素材,符合原住民工藝文化展現、傳承部落歷史記憶、推廣族語等施作方向。而獲得教育部新校園運動計畫績優評選第一級、第二級的學校,會在接下來進行系列報導,呈現教育部推動「原住民重點學校新校園運動」的成果。

第二屆的新校園運動現已如火如荼展開,並在台灣各區召開五場說明會,邀請第一屆學校分享施作概念及心得,計109所學校報名,52所學校通過審查、另有50所學校在參考專家建議修正後也可望獲得第二屆之補助,後續將藉由一系列的活動開創出美麗的原住民新校園特色環境。


↑ 績優學校評選過程:各校老師解說學校施作理念

 

《新校園運動粉絲頁》原住民重點學校新校園運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b.NewCampus/

 

數位編輯:楊逸慧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