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我很喜歡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經這樣說:「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對我的父親而言,也是一樣。我常常想,我是什麼時候發現他變老的?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自今年(二○一八)起,六十五歲以上老化人口超越十四%,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也就是說,目前的台灣,七個人就有一個老年人。

也根據國發會推估,到了二○二六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會來到百分之二十,也稱作「超高齡社會」。到那時,五個台灣人就有一個是老年人。

我常常在演講中這麼說:「到了二○二六年,大家每一個人走在路上都要很小心,因為如果不小心去撞到別人,那個人就有五分之一的機會是老年人,萬一他跌倒、骨折、腦出血,就糟糕了……」台下總是哈哈大笑,我卻有點笑不出來。

面對這樣的超高齡社會,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我們知道如何與老年人相處嗎?如果老年人的行為怪怪的,我們知道為什麼嗎?有身體異狀,我們可以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嗎?

我認為,與老年人自在相處,是到時台灣每個人都要學的功課。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步步看著父親變老的過程

我的父親,是民國三十八年從大陸撤退到台灣來的軍人,那年他十七歲。一九八三年,我在台中出生了,那年我的父親五十一歲。他跨過六十五歲所謂的老年人門檻那年,我十四歲。可以說,我的成長過程,就是一步步看著父親變老的過程。

我很喜歡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經這樣說:「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對我的父親而言,也是一樣。

印象中,我的父親是一個身體健壯的人,從我小時候就每天早上五點鐘起床外出快走一個小時,風雨無阻。他個性節制,從不吃零食甜點,體重合宜。過了六十五歲,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我小時候一直以為,他可以活到一百歲。

我常常想,我是什麼時候發現他變老的?是他年紀愈來愈大,開始聽不到我們說話的時候嗎?我跟媽陪他去醫院配了助聽器,榮民還有補助,他卻總是嫌助聽器不合用,不願意戴。於是,我們對他講話的聲音愈來愈大聲。但是,有時候即使大聲,也沒有用。

是什麼時候發現他變老的?是他眼睛愈來愈看不清楚,到眼科去做白內障人工水晶體置換的時候嗎?我記得,那時爸七十幾歲,開完刀在病房休息,二隻眼睛上都蓋了眼罩,日常生活必須由我們協助。看著那張有點像鹹蛋超人的臉,我的心中悵然若失是什麼時候發現他變老的?是他牙齒愈掉愈多顆,到最後必須裝全口假牙的時候嗎?我記得,第一次看他脫下假牙的時候,那張臉彷彿不是我認識的那個父親,雙頰凹陷,唇邊滿布皺紋,他瞬間變得好老、好老。爸總是很認真刷牙、清潔假牙,所以跟他相處,我聞不到口臭?

是什麼時候發現他變老的?是他半夜起床上廁所的次數愈來愈多,甚至白天也無法憋尿的時候嗎?即便是父親到醫院接受了攝護腺刮除手術,加上每天的藥物,依然無法很好的控制他的泌尿道症狀。我永遠記得,二○一○年夏天,開著家裡的老TOYOTA帶著父親、母親和太太去苗栗玩。回程在高速公路上,父親突然說要上廁所。「還有半小時,可以忍嗎?」我問。「不行,來不及了!」爸緊張的說。

於是,我停到高速公路的路肩,父親下車,在母親的攙扶下,吃力地跨過圍欄,在路邊草叢中小解。風呼呼的吹,一台一台飛快的車呼嘯而過,我一邊叫著「注意安全!」一邊心裡感到苦澀。

是什麼時候發現他變老的?是他在家裡跌倒,頭撞到地上的時候嗎?二○一三年六月那天早晨,我飛快趕到台中榮總急診室。在等候檢查的時候,父親又說要上廁所。到了廁所,他吃力地想解開褲子的拉鍊,我跟媽才發現他已經無法站起來了。後來的檢查,確認是腦出血,從那天起,歷經了好長的復健過程,但父親再也沒有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過。

「人是一瞬間變老的。」但是,在那個瞬間之前,可能老人家已經出現了很多訊號,提醒我們,他老了。例如聽不到、看不清楚、開始裝假牙、晚上起來上廁所很多次、跌倒、又跌倒……

如果我們了解老化的過程,也許就能在某個時刻,提早認知到「啊!他老了!」並且提前做出心態和行為的調整。

這本《老後行為說明書》,書名看似俏皮,但卻實際地描繪出每個人老後所產生的種種變化。書中提到的十六種行為,都是在臨床上非常常見,而且可能會被家屬或照顧者認為是「不受歡迎」的行為。經過作者用心的說明,讓我們發現這些行為,不只是老年人生理上的退化,更包含了心理和社會層面的改變或不適應。

閱讀此書,不禁讓我們可以了解什麼是「老」,同時更能夠有方向和方法去面對老化、適應老化。

未來,台灣老年人只會愈來愈多。與老年人自在相處,是現在每個人都要開始練習的功課。

誠摯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更多關於「與家人的相處」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日後再多的懷念,都不如現在牽手聊天的日常陪伴>>https://goo.gl/KfG2Hs

最美好而且重要的家人間愛的聯繫>>https://goo.gl/hQxKrD

 

摘自   平松類《老後行為說明書:解讀父母最需要你了解的16種行為,讓相處和照顧更順利》/商周出版

 

Photo:Min An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吳佩珊(2019.4.25更新)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