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談:設下心理界限,尊重自己也尊重孩子

要搞清楚自己的界線模式並沒有很容易,因為你每分每秒都在那個模式裡,熟練到簡直比呼吸還自然流利,所以要大費周章一點也不奇怪。│教育教養好文就在未來親子

文/楊翎㚬臨床心理師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由金鐘導演陳慧翎率團隊製作打造,改編作家吳曉樂的同名作品,早先公佈由年輕演員們朗誦紀伯倫的詩《孩子》之宣傳影片,一週內累積約40萬的觀看次數,也引起兩派家長激烈論戰。接著其中《必須過動》在金馬奇幻影展播放,討論的聲量逐漸累積,到七月份公共電視和網路串流平台同步推出時,已經聚集了許多殷殷期盼的目光,並在播出後引起極大的迴響。

不只在台灣,在鄰近國家如日本等也同樣獲得矚目。原著以家庭教師視角,平實敘述其所遇見一個又一個以成績為中心的家庭組合,改編為劇作時則融合科幻元素,讓觀眾好像藉由一面奇幻的透鏡來觀看這每一組親子,卻仍然還是感到相當真實深刻的傷心。近期內,我和一些同行都有觀察到,心理治療的個案談論到這部劇集或是原著的比例不低,顯然這樣的故事的確引起了不少共鳴。

很大的一部份是,我們社會對於成績的吹捧和追求,實際上也是一代流傳一代,幾乎每個人都經歷或是看過聽過你所知道的某某,就如同劇中那一個個孩子那般無助。

然而無助的不只孩子,還包括每一個曾經也是孩子的父母。

這是以孩子經驗議題為出發的劇本,鎖定的又是「成績」這種家長比較在意的經典區塊,自然而然會呈現出大量父母要求控制子女的劇情。但如果我們仔細去想,就會發現在「成績」之外,劇本更點出許多親子在「界線」議題上的矛盾衝突。

在臨床實務上,的確有許多父母限制過度而造成子女情緒低落緊繃的案例,然而坦白說受子女索求壓迫而痛苦不已的父母也不在少數,更不乏彼此相互循環擠壓的例子,此外也不僅只是限於親子之間,祖孫、手足、伴侶、密友的組合也比比皆是。經常我們也會看到,人好不容易掙脫了原本關係的箝制壓迫,卻沒有就此奔向自由,反而再度投入下一段同樣箝制壓迫的關係。例如從原生家庭逃離,緊接著就和氛圍相當類似的人結為伴侶。「界線」可能是我個人在實務工作上,最常和個案討論的議題,因為這幾乎和我們生活所有領域都有相關,但顯然我們對其缺乏思考和練習。

一個人界線不清楚 的時候會怎麼樣呢?因為可以談的實在太多了,但是篇幅有限,在此我只談一種,大概類似小圓媽,家裡每個人都可以對她有所要求,而她即使心有不滿也好像只能照單全收。

有時候我會向個案打比方,那就好像你住在一個房子的正中間,可是你的房間沒有牆,於是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穿過你的領域去廁所或廚房,當他們房間裡有東西沒地方放,你這個沒有牆的房間就是最好的去處,因為反正你房間沒有牆,被佔走一點點也不是太明顯。如果這時候你剛好是這樣想:「啊,我就讓他放一放,沒必要為了這樣的事情傷感情」,也許幾次之後,你就會發現他們越放越多、越放越進來,漸漸你連坐下休息的位置都沒有,然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只有自己被傷感情啊……因為沒有人是可以無限度地容忍,這樣被對待久了,心裡一定有很多的不舒服,這時候可能就會悶成內傷,或者對其他比自己更沒界線的人施壓。

其實你也不是故意的,只是你房間東西真的太多了,如果有個房間比起你的更容易被入侵,在這種狀況下你很可能無法思考就去入侵他。就好像小圓媽受盡大家族的氣,轉頭就把怒氣發在比自己更弱勢的兒子阿衍身上。

雖然我上面只花幾百個字敘述歷程,但在心理治療裡面也許我和個案已經談了好幾個回合,這個歷程才會比較清楚地浮現出來。要搞清楚自己的界線模式並沒有很容易,因為你每分每秒都在那個模式裡,熟練到簡直比呼吸還自然流利,所以要大費周章一點也不奇怪。

而大部分我在治療室裡遇到的小圓媽,會有一陣子恍惚和困惑,畢竟在這種模式裡面花了好一段人生,他們如此溫和善良,溫和善良怎麼會是錯的呢?然後我們就需要再花多一點時間,去思考分辨所謂溫和善良不見得非要沒有界線,我們會去討論何謂適當合宜的人我關係,去檢視自己所身處的界線模式離這樣的合宜有多少差距,去想我們如何能在自己舒服又不侵犯他人的狀態下,漸漸往那個合宜靠近,然後練習練習再練習。

這樣的思考和練習並不會讓你變成鐵石心腸的人,不會讓你突然就想去傷害這個世界,而是讓自己在這樣的過程裡面堅強起來,堅定自己的原則和立場,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房間要對誰開放。


本文轉載自心禾診所楊翎㚬臨床心理師的專頁《心理師愛看戲》

 

※延伸閱讀

「擁有感受,也表達出感受」是我們都該清楚的人與人之間的界限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12155

別讓情緒勒索變成代代相傳的家庭魔咒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10399


Photo By:pixabay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