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專注就是過動?判斷孩子的行為,請勿以偏概全

當你懷疑眼前的孩子不對勁?當你猜想他是過動兒?這時,你可以先瞭解眼前孩子的這些狀況,是否出現在不同的地方,例如家裡、學校、安親班或公共場所。│教育教養好文就在未來親子

當你懷疑眼前的孩子不對勁?當你猜想他是過動兒?這時,你可以先瞭解眼前孩子的這些狀況,是否出現在不同的地方,例如家裡、學校、安親班或公共場所。

有時,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眼前所看到的,就認為是孩子的問題,孩子就是如此。我們很容易以偏概全,例如孩子在自己的課堂上,愛說話。我們就很容易認為孩子活動量太大,自我控制能力缺乏。這樣的判斷,是武斷了些。

比較謹慎、細膩的話,我會試著去詢問自己沒有看到的部分。例如孩子在其他課堂上,對其他的老師,或是在家裡,在安親班,在其他的才藝班,是否依然也是如此。請謹慎的確認,自己沒看到的部分。

這麼做的目的,主要在於評估孩子是否出現「跨情境」的問題。這一點,對於過動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判斷依據。

有時,孩子問題的呈現,因人而異。例如對於數學老師來說,孩子常常干擾、打斷自己的上課秩序,常常沒有經過同意,就直接的發言或走動,作業也不寫,數學成績也不理想。這時,很容易讓數學老師認為,眼前這孩子就是個問題。

但是,如果這孩子在別的課堂上,並沒有出現這樣子的現象。例如國語課、英文課、社會課、自然課,甚至於是體育課,都能夠表現應有的水準。這時,我們就必須要冷靜思考,孩子的數學程度是否與同年齡的孩子相比較,顯得落後,或是對於數學老師的要求不予理會或配合。

這種現象就如同在家裡,當媽媽在家,孩子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其他同學半個小時可以完成的作業,家裡的孩子卻總是寫了兩三個小時,還不見得完成。但是只要今天爸爸提早下班,在家休息,孩子卻能夠使命必達,把功課火速寫完。

這時,我們看到的是孩子的表現不一致。當中的關鍵,在於孩子與不同的人之間,配合度上的差異。在孩子的認知評估上,對於是否完成以及拖延,會有不同程度的後果考量。例如面對數學老師或媽媽,或許孩子對表現的判斷,覺得無所謂、不在乎。但卻讓你解讀成孩子的表現是自我控制缺乏的問題(例如反映在專注力、活動量與衝動控制上)。


釐清問題核心,找出問題解決的關鍵

面對孩子表現的不一致,我們可以試著讓孩子練習自我覺察。這當中,自己行為上的差異,所要陳述的事情是什麼?你可以問孩子,「哪一個表現才是你?是國語、英文課配合的你,還是數學課不配合的你?」同時,你也可以進一步問他「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差異?」

我們需要真正釐清孩子的問題核心,並進一步找出問題解決的關鍵。如果是態度與配合度的問題,這時關鍵在於,彼此關係的建立,以及行為後果的處理是否具有成效。如果孩子的問題行為表現是跨情境的問題,這時,孩子傾向於自我控制缺乏的因素就會比較高一些。這時,我們的處理重點,就在於提升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至於孩子是否是過動兒?請與你孩子的原就診醫師進行溝通、討論。


※更多關於專注力您需要知道的事......
「我在跟你說話,你到底有沒有在聽?」孩子不回答你?不全然因為不專心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12012

孩子總是在團體裡闖禍 是過動還是故意引起關注?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12272
 

Photo By:pixabay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