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不在意孩子的成績表現,但更在意孩子「只會考試、卻不懂得做事」

近年來,台灣的實驗教育型態更加多元、活潑,家長可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以及孩子的個性、特質,選擇更加適合的學校就讀。

 

2014年11月實驗教育三法公布施行後,台灣的實驗教育型態百花齊放(見表),在傳統教育之外,有更多元的教育選擇,且已有不少家長,有勇氣讓孩子接受不同型態的教育。

 

課程設計豐富   著重戶外體驗

宜蘭大學博雅學部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陳復,同時是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審議委員。他的兩個女兒,目前都就讀實驗學校。

陳復說,過去因工作關係,大女兒幼兒園畢業後,曾在他工作場所附近的一般公立學校就讀。他發現,儘管學校位處台北市精華區,學校環境、風評都很不錯,但主要仍是以考試評量學生表現的傳統教育,讓他擔憂孩子在分數競爭的壓力下,身心發展受到影響。

因此,女兒三年級時,陳復與幾個家庭合聘老師,讓孩子在家自學,四年級則參與團體共學。後來他前往宜蘭大學任教,家人跟著搬遷至宜蘭定居,女兒也轉學至公辦公營的宜蘭內城國小,目前則是公辦民營的實驗國中學生。

陳復說,女兒接觸過多樣化的實驗教育,各有其特色與優點。例如,參與團體共學時,一群孩子曾騎著單車進行淡水文史踏查,不僅鍛鍊身心,對在地文史也有更具體的認識。在內城國小時,上午接受體制內的教育,下午則有農耕、溯溪、爬山、健行等各種戶外體能課程,也會到社福機構服務學習,生活經驗豐富,個人視野也更開闊。

「左下角工作室」社區工作者高鈺淳的兩個女兒,也是從傳統公立學校轉學至公辦公營的實驗學校八堵國小。她指出,基隆市實驗三法的修訂推動,基隆市教育關懷協會是重要推手,當時擔任協會幹部的她,對實驗教育的相關內涵做了很多功課,也很認同八堵國小的辦學理念。在與孩子討論並得到共識後,便在轉型前一年先轉至八堵國小就讀,她則擔任該校轉制後的第一任家長會長。

高鈺淳說,八堵國小雖是實驗學校,但課程設計都必須符合教育部訂定的學生能力指標,因此學生「該學的都不會比別人少」,只是上課方式、內容更活潑多元,且著重實際體驗與主動性,學習也更深刻。例如,高年級學生就有一堂戶外探索課,主題是認識日治時期總督府專賣局、總督府和台北公園。

出發前,孩子只拿到3張地圖和可能搭乘的台鐵班次,搭捷運和找到各個開課地點都得靠自己,對活動區域向來只在基隆的孩子頗具考驗。雖然過程中狀況不少,但孩子也因課程而收穫滿滿,專注力、問題解決與團隊合作能力都大幅提升。

 

內在能力的養成

高鈺淳說,學校的課程除了一般學科,也有多樣化的選修課,自主學習課還可以讓孩子自由決定想學什麼。每週五早上的公民對話時間,全校師生都有平等的發言與投票權,針對校內議題做討論與決議。在學期間無紙筆測驗,學期末只會收到學習評量,評量內容不與他人比較,以個人的成長與表現為焦點。

起初高鈺淳也擔憂,如此「新穎」的學習模式,對孩子的成長是否真的比較好。但她觀察,轉學的這一年來,兩個孩子不僅學習的動機提升,也更有自省的能力。她很慶幸自己當初做了這個決定。

陳復則坦言,自己並非不在意孩子的成績表現,但他更在意孩子能否面對未來的挑戰,而非只會考試、卻不懂得做事。他也認為,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在校所學的知識技能,很可能還沒踏出校園就已過時。

因此,教育的重點不應該只在於培養孩子的技術,而是要培育他們的自主學習、思辨與體會的能力,這也正是實驗教育的重要精神。

 


※延伸閱讀:

繼「學校教育,父母如何參與?」主題後,本期〈新課綱後,如何選學校?〉探討新課綱推動後,選學校的思考和標準愈來愈多元,幫助家長在教育環境百花齊放、眾聲喧譁的現在,和孩子一起選擇適合的教育之路。詳情請看>> http://bit.ly/3d7ZScz​


 

紙本標題:實戰篇〉關鍵議題1 要不要接受實驗教育?:培育孩子自主學習、思辨的能力

數位編輯:吳佩珊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