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的伯樂:10歲前多探索,不強調精熟;陳志恆:人生很長,「浪費」一、兩年有什麼關係?

了解孩子,是父母最基本也最棘手的任務。父母親如何從孩子出生就開始陪伴,在他成長的路上觀察與發現,扮演伯樂的角色?

了解孩子,是父母最基本也最棘手的任務。父母親如何從孩子出生就開始陪伴,在他成長的路上觀察與發現,扮演伯樂的角色?

 

你了解你的孩子嗎?這是為人父母最基本也最棘手的任務。坊間許多以「了解你的孩子」為訴求的商品,諸如智力測驗(IQ)、性向測驗(MIQ)及皮紋檢測等,試圖為家長解決難題。然而,真正了解孩子的其實是父母親,毋須科學驗證工具。父母親從孩子出生開始陪伴,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一路觀察與發現,就是在扮演伯樂的角色。

 

環境愈豐富愈能觸發優勢智能

落實在廣播主持人文雅怜的兒子身上,便是一次又一次的歸納驗證。「老大從小對自然特別有興趣,目前在家自學的他返校上園藝課和生物課,他自己也企畫一個自然觀察的廣播單元,以及創作『植物與詩』的明信片販售。」文雅怜表示,即將升國二的大兒子,小二那年自己決定要在家自學,因此有充裕的時間發展個人興趣。

文雅怜回憶,大兒子從小喜歡植物,看圖鑑過目不忘,才4歲就會觀察一株植物四季的樣貌,以此判定它的名稱。孩子突然指認「麵包樹」那天,文雅怜很吃驚,一問之下才知道,兒子從夏天就開始觀察,等到秋天長出果實,便認定該植物的名稱。

每次去圖書館,文雅怜都會抱回大本厚重的圖鑑。兒子特別喜愛看百科知識類型的書,而且會在日常生活中對照。例如幫忙洗菜,他嘴裡會喃喃自語:「這是軸根、這是鬚根、這是鱗莖…」;母子去台大校園散步,等候友人之際,孩子蹲下來看雜草,抬頭說了句:「這是冇骨消。」文雅怜一頭霧水,聽都沒聽過。她請教博士朋友,當下認定孩子誤判;但友人隔日即告知,孩子的判讀是正確的。

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劉唯玉表示,孩子的優勢智能要在對的環境才能展現出來,愈豐富的環境愈有可能觸發孩子的優勢智能。尤其學齡前的孩子,家長要盡量給予不同的環境刺激,幼兒的潛能才有機會開發。

一般所言的天賦,通常是學術領域上的某一科目,無可厚非;至少孩子在學科上的表現,一定有他拿手的項目。萬一志不在此,孩子找不到有興趣的科目,自歎沒有任何天分,家長也毋須緊張。

心理諮商師陳志恆強調,孩子找不到興趣很正常,歸因於教育制度與社會主流價值,家長千萬不要急,補救的方法是,創造讓孩子多元體驗的生活經驗。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可讓孩子參加不同類型的營隊,前提是孩子要喜歡,鼓勵他多接觸。

 

天賦不會突然出現,要靠接觸與培養

通常孩子10歲以前,重點在讓他多方探索,而非精熟某樣技能。保持這樣的基本原則,父母比較容易放開心胸、不計成敗的讓孩子學習。陳志恆說:「天賦或興趣不是突然有一天就發現,是慢慢接觸與培養而來。先是透過有點好奇和興趣,做了之後發現成功了,形成回饋產生成就感,引發願意多做一點、再度挑戰、解決問題又成功,慢慢的,天分就顯現了。」

目前在日本職業足球J聯盟青訓隊的袁友軒,5歲時開始接觸足球,國小畢業後測試進入日本J聯盟。袁媽媽表示,當年兒子和一般小男生一樣,踢足球當運動。

「我看見他對足球的堅持與努力,比其他同年齡小孩更鮮明,」袁媽媽回憶:國小的袁友軒,只要有空就會在家練球,家裡的大門板已被踢到掉漆斑駁;比賽當天,完全不需要媽媽叫他起床,會自動自發準備好出門。他12歲剛到日本時,零下一度的寒冬,家人還在被窩裡,清晨5點他就自己騎腳踏車去球場。

袁友軒在日本踢球,起初並沒有想像中順利。他是青訓隊裡極少數的外籍球員,人生地不熟的他,初期上場20分鐘,沒有隊友傳球給他。被冷落的經驗,袁友軒從來不讓家人知道。事隔一年多,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告訴媽媽,並自我解嘲:「是因為大家還不認識我吧。」袁友軒更為自己打氣:「不管你是不是外國人,球技好就會受到尊重。」聽到這番話,父母親顯然可以放心讓孩子去追求夢想了。

陪伴、觀察和對話

想了解自己的孩子,諮商心理師陳志恆給父母親的建議是,放下想控制孩子的慾望。父母無法發現孩子的天賦,或者發現孩子沒天賦,往往是因為希望孩子的天賦跟自己期待的一樣。例如,很多高中生上大學選科系時,通常不確定該科系是不是自己的興趣,陳志恆會跟這樣的學生說:「找個不排斥的先接觸,允許自己可以後悔。」

然而,通常家長很在意孩子「浪費」一年。陳志恆認為,這種觀念一定要打破,人生很長,「浪費」一、兩年有什麼關係?再者,現在是多元、複雜時代,早年階梯式教育一切可預測,現在則有太多的不可預測。所以,父母應該容許孩子轉換跑道,多加探索。尤其大學是很好的場域,參與社團、選修科目,做出生涯決定,而不是怕後悔,一直守著自己不喜歡的領域。

從多元智能的視野觀察孩子

教育學者劉唯玉則指出,父母親應該看孩子的長處而非弱點,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累積成就感,有助於孩子進入學習的正向循環,幫助孩子長出跨領域的能力。孩子的自信心是成長的關鍵之一,如果一直看孩子的弱點,成效會很有限,事倍功半;反之,強化孩子的優勢,則事半功倍。

另外,很多家長只關注學科,劉唯玉建議,父母親應有「多元智能」的概念,從多元智能的視野觀察孩子,多讓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中體驗,孩子喜歡什就會自然表現出來。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智能輪廓,至少有八種不同的智能。

透過提問、傾聽,讓孩子暢快表達

廣播主持人文雅怜以自身的經驗指出,她三個孩子的喜好與資質都不同,接納孩子可以不一樣,就可以跟他們有比較多的對話,一起探索要走的路。

文雅怜指出,陪伴、觀察和對話,是親子之間不能少的,若沒有每天至少半小時的陪伴,孩子無法醞釀、講出內心的話。她會在孩子睡覺前的15分鐘,分別一對一聊天。因為三兄妹很難有機會與她獨處,唯有此刻,孩子才會全然表現自我,讓文雅怜更透徹理解孩子的思路與想法。

另外,通常孩子一見到父母,就會開始講述他當天的經歷,此時父母一定要專注在孩子身上,透過提問、傾聽,讓孩子暢快表達。
袁友軒的媽媽則常跟孩子說:「聰明不重要、努力才重要。」如果孩子的興趣還需要父母親耳提面命、PUSH他去做,就表示他不是打從心底熱愛,父母也不需要太支持了。

袁媽媽觀察指出,喜愛和天分是有差別的;對足球的熱情固然會令人動容,但「堅持」才是制勝的關鍵。她從來沒看過袁友軒對足球出現任何怠惰,因此深信或許孩子真的有天分。袁友軒所展現的堅定毅力,是家人支持他繼續踢球的主因。

 

※更多您可能感興趣的「學校教育,父母如何參與?」相關文章推薦...

公校常見問題:孩子遇上認真盡責的老師得看運氣,父母可以這樣做>> https://bit.ly/2M7QIyP

親師溝通重要性:倘若孩子從小就對老師失去信賴和尊敬,損失最大的終將是孩子自己本身>> https://bit.ly/2Mw4v2n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