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狀況,是給父母的禮物」孩子的行為表現就像是一面「最好的鏡子」,隨時提醒父母反思、修正

教養態度和行為來自個人的成長過程、背景和環境,有時不一定是自覺的,但無形中會對孩子產生重大的影響。不管你是哪種教養類型,只要能夠自我覺察,就可以改變親子關係。

孩子一直不收玩具、在餐廳跑來跑去、抱怨回家功課太多、經常與同學發生衝突或甚至嚷著不想上學……。

面對生活中層出不窮的教養狀況題,父母本身的教養態度是專制、溺愛放任、忽視冷漠或權威民主,往往會直接表現在具體的回應及處理方式上。

以孩子抱怨功課寫不完為例,在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擔任專業講師的臨床心理師李依親談到,專制型的父母可能表示:「功課就是要寫,沒什麼好說的」;溺愛放任的父母可能跟孩子說:「對,功課真的太多,我幫你去跟老師反應」;忽視冷漠的父母可能根本不清楚孩子有沒有功課;權威民主的父母則試著與孩子溝通:「老師出的功課,代表這些都是希望你學習的,我也希望你可以完成,但我知道你會累,我們一起來想辦法」。

 

父母不自覺的態度和行為對孩子的影響

每一位父母都有自己的教養態度和行為,來自個人的成長過程、背景和環境,有時不一定是自覺的,但無形中會對孩子產生重大的影響。

根據友緣基金會(主要協助個人、家庭一起追求幸福)臨床中心督導楊淑芬觀察,現在有很多在學校容易與同學衝突、與老師相處困難、情緒暴躁、較具攻擊性、外放、衝動的孩子,除了與本身的先天氣質有關外,也與後天的教養環境有很大關連。

楊淑芬說明:「如果父母平常對待孩子相當嚴格或過度保護,規定很多事情可以怎麼做、不能怎麼做,孩子在家乖乖順從,在外面可能就完全放開,盡量找機會滿足,也沒有耐性等待。」她舉例,有些爸媽要求孩子「不能生氣」,孩子在家經常受到壓抑,到學校可能就不服從老師的指令,做為情緒的出口。

另一方面,選擇緘默的退縮型孩子愈來愈多。楊淑芬表示,這樣的孩子通常對外在環境感到焦慮,背後可能有管教嚴格、冷漠拒絕或期待很高的家長,導致孩子在學校選擇性的不說話。

 

孩子的狀況,是父母的禮物

「孩子出狀況,是給父母的禮物,」親子共學團體教師、戲劇治療師陳逸蓁指出,孩子的行為表現就像是一面「最好的鏡子」,隨時提醒父母反思、修正,「我們其實不是在教孩子學習,而是一直走在『學習如何學習』的路上。」

相較之下,父母採取權威民主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有高要求、高規範,同時也有高溝通、高關愛,經常會顧及孩子的感受,稱得上是最平衡的教養類型。「最平衡,但不一定是最好的,也要看孩子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李依親說。

值得注意的是,愈來愈多年輕的父母會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追求民主的教養,但如果在孩子的管教上沒有任何準則,或缺乏自律、挫折忍受度的培養,最後可能變成假民主、真放任。

 

親子關係改變就在父母一念間

「不管哪種教養類型的父母,只要有自我覺察的能力,就能夠有所翻轉」陳逸蓁強調,父母一念之間的改變,就可以讓親子關係變得不一樣。

例如,嚴肅權威的爸媽可以透過陪伴孩子遊戲,譬如玩桌遊時把主導權給孩子、共騎自行車時故意騎慢或改騎S型;或對孩子長期忽視冷漠的爸媽,開始遞一杯熱茶給孩子,和孩子一起玩老鷹捉小雞遊戲、手牽手跳土風舞,慢慢產生身體的接觸,就能夠逐漸邁向民主型的教養,成為陪伴型的教練或啦啦隊的父母。

楊淑芬也建議,孩子在學校發生任何問題時,家長應先了解自己與孩子相處的狀況,包括孩子能否對自己坦率說出真話,或是否會因為感受到爸媽心中的期待而有所隱瞞。

「如果問得出來,就盡量問,先了解、澄清,接下來安定孩子,答應孩子說出實話不會挨罵,最後再跟孩子一起討論、思考,怎麼做比較好?」楊淑芬分享多年帶人際互動團體的經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互相有責任的,基於合作關係而給予彼此建議,就能促進共同的成長。

很多父母都明白這個道理,卻無法心平氣和的面對、處理。楊淑芬指出,認知與行為之間的落差,主要是受到舊經驗與固有情緒的影響,需要花時間去統整及分化。

 

扮演哪類父母,也要分齡

芯福里專業講師李依親建議,0~2歲階段是以孩子需求的滿足、安全感和依附關係的建立為發展重點,適合高關愛、高回應、低要求的教養方式;2~6歲孩子開始學習規則、別人的存在及配合,規矩與管教很重要,此時要求與規範的比重就要開始上升;6~12歲孩子有較好的口語和思辨能力,也較清楚外在對自己的要求,此時高溝通就開始變得重要。

 

※延伸閱讀:

繼「學校教育,父母如何參與?」主題後,本期〈新課綱後,如何選學校?〉探討新課綱推動後,選學校的思考和標準愈來愈多元,幫助家長在教育環境百花齊放、眾聲喧譁的現在,和孩子一起選擇適合的教育之路。詳情請看>> http://bit.ly/3d7ZScz​

 

紙本標題:家長篇〉教養態度百百款:自我覺察,就能翻轉親子關係

數位編輯:吳佩珊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