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洋對談〉肯.羅賓森(Ken Robinson)vs. 嚴長壽:面對機器人時代, 不是每個孩子都要上大學

羅賓森:我認為教育不該只強調學科能力,主要基於兩個原因:一是人類的天賦和能力是豐富多樣的,並非只限於學科能力;一是現在普遍認為孩子要上大學,為的是要找到好的工作、追求穩定的生活,但這樣的想法已不適用於當前的環境。│好文就在未來未來Family

上個(7)月10日,是高中職免試入學放榜的日子,大學指考也剛結束不久。天下文化邀請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全球知名教育作家肯.羅賓森,透過視訊越洋對談《讓孩子飛》這本新書。在宣傳新書發表之餘,也談到美國與台灣的教育現況及體制問題,受到教育工作者、家長與媒體等相當熱烈的迴響。以下分享兩位教育專家對談的精采內容:

 

教育不能靠單打獨鬥

Q1:能否請肯.羅賓森爵士先簡單談談,你最想透過《讓孩子飛》這本書,告訴讀者哪些訊息?嚴總裁是台灣最早看到這本書的讀者,請問新書中有沒有哪一個觀點,是你想立即與台灣家長分享的?

羅賓森:我知道家長很關心教育,也在書中談到家長的角色扮演與不同的選擇做法,因為他們可以擁有更多的力量,讓教育變得不一樣。

嚴: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到非常興奮,忍不住馬上與學校老師分享。過去10年來,我深刻體會到教育不能靠單打獨鬥。肯.羅賓森在書中不只告訴家長,該如何因應孩子的未來、看待孩子在學校沒被發現的才能,同時也對教師傳遞了重要的訊息:孩子天生喜歡學習,好的老師就是要為他們創造一個最好的環境,幫助他們發展對於學習的興趣和好奇。特別是現在,很多資訊都能在網路上搜尋得到,老師更不需要重複講述相同的內容。

 

教育不該只強調學科能力

Q2:肯.羅賓森爵士在新書裡提到,美國教育因為過度重視學科能力,扼殺孩子的多元發展。未來,孩子所需具備的關鍵技能是:創造力、應變力、協作力、高EQ、團隊精神。能否請肯.羅賓森爵士談談美國如何因應?其實台灣也有同樣問題,也請嚴總裁分享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羅賓森:我認為教育不該只強調學科能力,主要基於兩個原因:一是人類的天賦和能力是豐富多樣的,並非只限於學科能力;一是現在普遍認為孩子要上大學,為的是要找到好的工作、追求穩定的生活,但這樣的想法已不適用於當前的環境。高等教育的標準化和考試制度,已導致教育僵化,全球有太多大學生所做的工作不需要目前的大學學歷。競爭也為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隨著時代改變,我們必須正視孩子面對的是不同的挑戰。因此,不要迷信傳統教育與大學,但是要能認知孩子的天賦可以在各個領域實現。

嚴:羅賓森形容的美國教育問題,台灣可能糟10倍。台灣高等教育的大幅擴張,導致每年的招生名額遠大於高中畢業生人數,學校拚招生卻不改進教學的品質。令人擔憂的是,家長仍抱持舊有的思惟,一心要孩子擠進頂尖大學。所以,很多孩子下課後還要繼續補學科,不能從事運動、藝術或其他有意義的活動,缺乏發展合作、溝通、批判思考和創造力的機會。這是目前台灣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教育不該只有一種標準答案,也不該是狹隘的考試升學主義。

 

貧富差距大,教育應有所作為

Q3:台灣教育因城鄉、階級差異而有落差,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出身背景,會反映在學生的學業表現與畢業後的發展上,甚至惡性循環到下一代。嚴總裁的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在偏鄉投入大量培育計畫,可否請總裁分享你的心得?也請肯.羅賓森爵士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嚴:台灣教育猶如一場賽車,總是有人領先、有人落後,落後的人想要迎頭趕上,但這幾乎是不太可能的,因為缺乏足夠的力量。我們將最年輕的老師送到偏鄉,有很多的基金會派年輕人去協助偏鄉學校的課後學習計畫。孩子坐在教室內上了7、8小時的課,放學後還要繼續花數小時念書,這其實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我選擇在偏鄉建立一所新的學校。這所學校教導孩子懂得互相欣賞、注重文化融合,提供繪畫、音樂、歌唱、舞蹈等藝術課程,以及綠色能源、國際美食等,為的是幫助他們找到工作,以及在未來能夠生存下去。今年這所高中的畢業生有6人能夠前往德國、英國、加拿大等地繼續學習。我的想法是,透過在偏鄉教育的努力,建立新的典範與制度,影響台灣的教育。

羅賓森:貧富的差距愈來愈大,教育在其中應有所作為。在美國,某些地區的高中生無法順利畢業,貧窮可能是原因之一。我盡量不用「中輟生」(dropouts)來說這些學生,因為這聽起來好像是他們的錯,但教育系統本身應負起更大的責任。教育系統需要改革,但改變是條漫長的路。嚴先生創辦的另類學校是很好的示範,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孩子達成經濟的獨立自主、文化的理解認同、社會的投入參與,以及個人的才能發展。

教育制度需要革命而非演進

Q4:當孩子漸漸長大成人,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學校畢業之後要做什麼?有些孩子目標明確,很早就發現自己的天賦和熱情在哪裡;有些孩子則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身為家長,要如何指引他們?以什麼做為基礎?

羅賓森:如果你問30或40歲的人覺得過得如何,有的人喜歡他們現在的工作、有的人不會再想做現在的工作。人生不是線性的發展,充滿很多的可能性,我年輕時也想像不到今天會這樣跟台灣的朋友視訊對話。教育應盡可能的多樣化,創造足夠的「機會」,協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學校可以在這方面發揮功能,家長與孩子有更多相處的時間,更適合成為伯樂。面對機器人帶來產業及工作市場的改變,不一定每個孩子都要上大學,而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及出路。

嚴:沒錯,現行的教育制度需要的不是「演進」,而是「革命」。例如台灣學校缺學生,很多老師因此竟然不敢「當」學生,學生並沒有真的學好。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如何改變,但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及熱情,就能夠面對未來。老師和家長都需要重新學習,不能只是遵循過去的做法,而必須開拓新的視野及經驗。此外,線上學習、網路資訊、社交媒體等,對小孩、家長、整個社會都產生巨大的影響,如何養成自律也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教育,是為了幫孩子發現未來

Q5:教育不只幫孩子找工作,而是要幫他們發現未來。但這幾年在台灣,很多孩子依照自己的興趣就讀餐飲、設計、人文等科系,出社會後才發現找不到好工作,或只能做長期低薪的工作,父母可以怎麼協助孩子取得平衡?小孩如果覺得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太合適,該如何進行溝通?

嚴:如果老師或家長發現孩子對某件事有興趣,要進一步挑戰他們的想法,給予一些試煉。因為光有才能、缺乏熱情,只能當做一種嗜好,唯有兩者合一,才能成為好的工作。

羅賓森:這是個複雜的問題,因為牽涉到所謂的「關係」,而且非常個人化。在美國,「父母」指的可能是親生父母、繼父母、單親或養父母等,也就是負責孩子健康發展的人。父母隨時要思考孩子的教育方向是否正確,親子之間的對話是根據彼此的關係及家庭文化去開展的。

 

※更多您可能感興趣的「學校教育,父母如何參與?」相關文章推薦...

肯.羅賓森:國家整體的教育素質,不能只看PISA排名>> https://bit.ly/2O6CEpP

「世界的教育部長」肯.羅賓森:不只會考試, 教育有4種目的 >> https://bit.ly/2OA5yzV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