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知道悲傷時可以哭可以難過,真正理解情緒才能好好面對

人們究竟應該如何理解死亡,以及面對摯愛死亡後的悲傷,傷心的時候到底可不可以哭呢?其實,孩子這時可以哭、可以難過,然後需要有人告訴他們,死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由於小孩並不擅長用語言表達情緒,這時如果能用哭泣的方式抒發,並理解這些情緒其實很正常、就連大人也會有,便能幫助孩子走過悲傷。
  • 文/ 書摘
  • 2018-07-19 (更新:2018-07-26)
  • 瀏覽數9,514

專文導讀 ─ 失落後的心聲與新生    臨床心理師/曾心怡

我們都曾失去過。可能是朋友轉學、遺失了心愛的娃娃,最難熬的,莫過於意識到和一個重要的人永別——我們失去了最愛的人,失去了最愛我們的人。

書中的主角克麗索(Calypso)用她平實的口吻,娓娓道來在和母親永別後,她和爸爸的生活。故事開始時,她是個埋首於書堆的女孩,當新轉學來的小梅(Mae)主動靠近後,克麗索並不確定是否有人真的想和她當朋友。放學回家後,克麗索是個讓人很難相信她僅有十歲的女孩。她需要張羅晚餐、需要關心父親,在這樣的過程中,她也學會把心裡的事隱藏起來,好讓父親放心。在父親的教導之下,她總是時常告訴自己要有「內在力量」,不可以輕易哭泣、不需要依賴外在幫助。

但,內在力量究竟從何而來?傷心的時候到底可不可以哭呢?

在回答這樣的問題前,我們先來談談,人們究竟應該如何理解死亡,以及面對摯愛死亡後的悲傷。

「阿公去當天使了!你要和他說保佑你好好長大,書讀得很棒!」、「不要哭喔!不然阿祖會捨不得離開喔!」對於孩子來說,死亡就如同一個疼愛自己的人憑空消失了。「可是我不要他當天使啊,當天使就不能每天陪我上學了」,孩子心裡有好多的難過和疑惑。當心中的疑惑無法被好好解釋時,有的孩子會出現很多揣想,例如:「是不是我昨天惹阿祖生氣了,阿祖才不要我了?」

其實,孩子這時可以哭、可以難過,然後需要有人告訴他們,死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由於小孩並不擅長用語言表達情緒,這時如果能用哭泣的方式抒發,並理解這些情緒其實很正常、就連大人也會有,便能幫助孩子走過悲傷。

然而有些時候,甚至連大人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失去至親的悲慟,例如克麗索的爸爸,寄情於各種不切實際的想像尋求安慰,同時也在自己和女兒之間築了一道厚厚的牆。克麗索無法得到來自父親的慰藉,為了適應生活,她因此被迫早熟,成為家庭裡面的照顧者,只好藉由大量的閱讀,在心裡和同樣愛讀書的媽媽產生連結,也形成自我安慰的方式。

克麗索渴望能夠在思念母親時,得到一個容許自己哭泣的擁抱,但由於父親還無法真正面對妻子離世的事實,藉由埋首在(可能)不合時宜的研究中轉移注意力,自然也無法積極面對孩子的情緒。這位父親甚至要求女兒堅強,藉此迴避和孩子共同思念的時刻。實際上,成年人習慣用許多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來隔絕情緒的影響,好讓自己不要那麼痛苦,假裝一切都沒發生般地繼續生活。

 

傷痛需要時間與耐性慢慢復原,一步一腳印地將破碎內心拼湊起來

心理學中常提到的哀傷(grief)五階段,是由全球安寧療護創始與推動者之一,伊莉莎白.庫伯勒.羅絲(Elisabeth Kubler Ross)博士提出。悲傷五階段分別為: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最後才是接受。這正表示當人們在面對悲傷與失落時,從最初的否認、憤怒,直到最後能真正地接受,是很不容易的過程,不論大人或小孩皆是如此。而當大人能以不過分理智的方式處理情緒時,就能先幫助自己,再協助孩子走過哀傷。

該怎麼走過哀傷呢?在這個最失落的時候,小梅走進了克麗索的世界,讓克麗索重新和人群有了連結,得到溫暖與關懷;兩人在閱讀上共同的喜好,也使克麗索得到了認同與支持。這些來自外在的協助,就這樣逐漸轉化為真正的內在力量,克麗索開始了新的生活,得以逐漸走出哀傷。

近年來,心理學領域很重視創傷後人們的恢復力(resilience),在逐漸走過心裡的創傷後,有些人會從中發現生命的力量,一般稱之為創傷後的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簡稱PTG)。有研究指出在失親兒童的恢復力中,家庭與外在資源的連結,被視為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在本書的中段,克麗索和小梅一起合寫故事。而後,克麗索決定寫下自己的故事。心理學上有所謂治療性書寫(Therapeutic writing),透過書寫,我們得以釐清自身紛亂的思緒與情緒,也會對自己有更多的覺察與頓悟;透過書寫,我們得以和自己對話;透過書寫,我們不會沉溺過去,或是擔憂未來,而是能在「我手寫我心」的過程中,將思考和動作相互連結,進而真真切切地活在當下。

在全書最後,克麗索試圖和父親透過共同創造出新的虛擬生命故事,傳達希望給彼此,彷彿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中的生命故事改寫,賦予過去新的意義與可能。

在《檸檬圖書館》裡,我們看到了家庭中失落的酸楚,也看見了每個成員心裡的傷。當人們企圖穿越層層防衛、碰觸這些傷痛時,需要無比的勇氣,更會經歷極大的動盪。全篇故事最讓我感動的是,作者如實呈現了接觸心理治療與協助後的真實情況:你並非立即就會有神奇的轉變,儘管時好時壞,需要時間與耐性慢慢復原,卻是一步一腳印地將破碎內心拼湊起來的療癒過程。

我們都可能是克麗索,也可能是克麗索的爸爸,當然也可能是伸出溫暖雙手的小梅。失落後的心聲,終將蛻變為新生。

 

*註

敘事治療為後現代心理治療取向之一,著重在人們如何敘述與看待事件。透過治療師與個案對話,將生命中的困難訴說出來,使問題與自我不再互相綑綁,開始重新抽絲剝繭、解構,讓個案有機會看到問題新的陳述方式與意義,進一步能有重寫生命故事的機會,原先的問題便有了新的解決與開展方向。

 

※更多您可能感興趣的「跟孩子談情緒」相關文章推薦...

如何溫暖開放的與孩子談論死亡?藉由對談,孩子面對情緒時才不會那麼孤單>>https://goo.gl/kBkhVp

壞脾氣惹的禍?教孩子如何正確的「生氣」是一種重要的溝通能力!>>https://goo.gl/ct5mzH

 

摘自 喬.柯特李爾《檸檬圖書館》/遠流出版

 

Photo:StockSnap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