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交心對談,還是侵犯隱私?適當拿捏是對彼此的尊重!

下課時,大夥總會聚在教室樓下的交誼廳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內容看似隨意,但我很快發現,這種不能過度涉及隱私,又要保持有趣的閒聊,其實是門高深學問......

從我開始寫作這本書起,保羅先生就不時發出問句:「妳該不會在書裡都把我和我家當笑話看吧?」「妳該不會連這件事都寫進去了吧?」

或是當我偶爾在社群網站上發表小品的時候,保羅也一臉擔憂地說:「妳知道在網路上的文字要很小心嗎?這不但會流傳久遠,而且任何人都有可能隨便拿去使用喔!」

「我知道,你提醒過一百次了。」雖然知道保羅是一片好意,但有時我也忍不住稍微不耐煩起來,「你放心啦,關於你和家人的部分,我都是選發人省思的正面例子來寫的。」

這話某種程度上應該算是事實吧。

儘管原本就聽聞,「隱私」這件事在西方社會中相當受到重視,但從交往到結婚的過程中,我往往難以判斷,究竟哪些才算是需要保護的個人隱私,哪些是值得公開宣揚慶賀的事。

 

網路隱私安全不只是因為尊重,也是為了防範犯罪

法國好友亞絲生了寶寶之後,整個人從以前的約會達人及派對達人,搖身變成渾身散發母愛光芒的盡責媽媽。只不過,自從亞絲搬回法國,我們從此只透過訊息和社群網站保持聯繫後,我始終沒看過亞絲的小寶寶究竟長得什麼模樣。因為即使亞絲偶爾在自己的動態消息裡放了和寶寶的合照,寶寶臉上也永遠加上了馬賽克處理,讓人完全無法說出「啊!好可愛的寶寶喔」或是「哇,和媽媽長得好像」這類評語。

「你看,亞絲這方面真的很謹慎耶,為人父母的不是通常都愛分享小孩照片嗎?」我對保羅說,「看來我只好自己私下跟她要相片來看寶寶的真面目了。」

原來法國有明文規定,在未經他人同意的情況下,不得將個人生活細節的影像公開,這條規定就連自己的小孩也包括在內。因此若父母隨意將孩子的照片放上網,孩子將來長大可是有權向父母提告請求賠償的。這條經常令台灣人大吃一驚的法規,不光是為了個人隱私著想,更是為了防範千奇百怪的網路犯罪。

「是應該這樣做。」從事資訊業的保羅大力贊同亞絲的做法,「我不是也說過,不要沒事就把我們出遊的照片放上網嗎?這是一樣的意思,網路上各式各樣的人都有,透露太多自己的生活細節不是什麼好事啊。」

基於同樣的網路隱私道理,從我們開始交往到現在,保羅對於在社群網站上秀照片曬恩愛這種事,可說一點興趣也沒有。就連婚禮時,不論我們辛苦做好的交往影片或是婚禮攝影照片,保羅都再三叮嚀,不要把這種私人的東西放上網站讓人隨意存取。

「可是很多朋友沒辦法實地參加婚禮,我把這些影像放上網路,他們才能一起分享喜悅啊!」我打出友情牌向保羅「勸說」,當然更多原因是因為既然手上難得有這麼多美麗的照片,不趁機討點按讚數,感覺對不起自己。

「那妳把相簿連結傳給特定的人就好,不用讓全部人都看到。」保羅堅持,「這種東西只要跟真正的親戚好友分享就夠了吧!」

或許因為保羅對於在網路上「放閃」的舉動完全冷感,我們出門旅行時,德國老公很少主動提議合照,多半時候都是忙著用單眼相機拍攝眼前美景。我不得不拿出自己的手機,強拉保羅一同入鏡自拍。

「這是為了留下我們兩個的回憶紀錄啦,你不覺得這比拍風景明信片更重要嗎?」我總得先好言相勸一番,「就算我想放上網路,我也會注意設定為只有好友才能觀看的。不然我來到德國,什麼消息都沒更新,台灣的親友還以為我嫁到哪裡的荒郊野外去了呢。」

保羅倒也不是特殊案例。我和其他歐美國家的朋友出遊時,也常碰到類似狀況。除非是特別出名的景點,大夥才會一同在景點前合照或自拍,否則多半時候,其他人要不是拿著相機認真取景,就是乾脆活在當下完全不拍照。因此,在歐洲人眼中,忙著四處自拍的成群亞洲觀光客,似乎本身就成了一種有趣的移動景點呢。

 

閒聊過程中適當拿捏不過度涉及隱私,是門高深的學問

隱私的觀念不僅存在於網路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得不斷嘗試判斷,對於初次見面、剛認識不久,或是已有幾分交情的人,究竟怎樣的談話內容才是「不侵犯隱私」的合宜對話。

我和德文班上的同學已經一起上了一個多月的語言課,每回下課時,大夥總會聚在教室樓下的交誼廳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內容看似隨意,但我很快發現,這種不能過度涉及隱私,又要保持有趣的閒聊(small talk),其實是門高深的學問。

有回,其中一位來自澳洲的女同學聊起她和丈夫即將前往某地旅遊。

另一位年紀稍長的英國同學開口接話:「聽來是令人嚮往的浪漫行程呢。不好意思,我可以問一聲,你們有小孩嗎?」

「沒有啊。」澳洲女同學乾脆地回答,英國同學點頭表示理解。

原來閒聊時可以提起私人話題啊!基於對文化差異的興趣,我一直想對班上同學的個人經歷和價值觀多點認識,我於是趁著機會搭上話題:「所以妳不想要小孩嗎?」

無論對方答案為何,我都打算繼續提出更深入的問題:若答是的話,便詢問她是否有幾時生育的規劃;若否,便問會不會有家庭壓力,東西方文化中對於不打算生育的夫妻是否有不同的看法等等。但就在我話剛出口時,英國同學卻用略帶責難的眼神瞥了我一眼,然後似乎打算趕緊岔開話題般地接著說明:「我剛會這樣問,只是想說如果帶著小孩,這種浪漫行程很難成行就是了。像我是到孩子稍微大了,才有可能和我太太兩人去巴黎羅浮宮參觀呢。」

我這才後知後覺地意識到,原來在這樣的閒聊中,稍微牽涉隱私的問題必須拿捏得恰到好處。就像英國同學的問句「你們有小孩嗎」只是針對事實發問,而我接下來涉及個人因素的提問則顯得有欠考量。一不小心,我很可能就觸及別人不願提起的痛處。

幸虧澳洲女同學的個性大方,她輕鬆地回答:「沒關係,可以問的。我並不特別想要小孩沒錯。」

這回算我運氣好吧,我自知又學了一課。在此處的文化脈絡裡,更深入的談話還是等到彼此交情穩固之後再開始吧。

也難怪剛開始約會時,我總愛詢問保羅的過去經驗和個人心聲,然而保羅卻明顯感到不自在,不但只是簡短回答,也不曾反問我同樣的問題。我原本總歸因於男女間對於親密分享的差別態度,但實際上文化習慣在其中也不無影響。我一直以來認為有意義的交心對談,可能在他者眼中卻是絕對的侵犯個人隱私。

所幸如今保羅先生在我的「調教」之下,已經越來越習慣這種跨越界限的聊天方式了。

「喲,妳回國啦?在工作了嗎?一個月薪水多少?我兒子也從國外回來,現在工作月薪七萬喔,妳呢?」我前幾年回台灣時,樓下的鄰居媽媽臉不紅氣不喘地攔著我問了一連串的問題,一切顯得如此理直氣壯。

「是,我們的文化比較沒那麼強烈的隱私意識啦。」我對保羅提起這件事時,也只得自嘲地笑笑,「比方說在台灣上美容院時,設計師怕你坐著無聊,會一直找話題跟你閒話家常。像我娘家附近的美容院,每個助理和設計師都對我家狀況瞭若指掌,當然也知道我嫁給你這個德國人呢!」

「我無話可說了⋯⋯」保羅兩手一攤。看來,對於隱私的不同態度,帶給我們兩人的是同樣程度的文化衝擊呢。

 

摘自  郭書瑄《紅豆湯配黑麵包,異國戀曲大不同:那些關於戀愛×約會×婚姻的趣味事,從藝術學者到德國人妻的文化觀察》/時報出版 

 

Photo:bruce mars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