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實踐哲學思考,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哲學始於思考,並於生活中實踐,讓哲學教學經驗超過二十五年的作者,陪你一起走過這門什麼都不奇怪的哲學課,輕鬆理解深奧難懂的哲學思維和理論,學會獨立思考,享受自在人生。

用哲學讀懂人生和這個世界

哲學始於思考,並於生活中實踐,讓哲學教學經驗超過二十五年的作者,陪你一起走過這門什麼都不奇怪的哲學課,輕鬆理解深奧難懂的哲學思維和理論,學會獨立思考,享受自在人生。

 

【世界的比例尺A l’echelle du monde】

我並不是一天到晚忙著創作奇特好玩的角色扮演或情境活動,事實上我經常從其他創意十足的老師身上獲得啟發,稍加調整他們的教學方式以符合哲學課的需求,再運用於課堂上。比方,下面這個叫做「如果世界是一座小村莊」的活動,許多組織都曾以此來推廣民眾對社會不平等的認識。把學生分成數個小組,想像一下,如果這個地球是一個住了一百人的小村莊,每個人會擁有哪些東西?村莊裡住了幾個男人?幾個女人?有幾個小孩?有多少中國人或非洲人?不過,最重要的是,瞭解一下多少人能夠受教育?獲得醫療照顧?能喝到乾淨的飲用水?又有多少人擁有土地?買得起房子?

我們為什麼要把全球人口縮小成一百人呢?就像我們親愛的笛卡兒會說,人難以理解一個有上千面的多邊形;同理,我們也難以想像一個承載了七十億人口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模樣。但當我們把數字縮小為一百人或五十人時,這相等於一兩個、頂多三個班級的學生人數;這對我們來說就好理解多了。當數字變得明確具體,我們看事情的面向也大不相同。比如一個有三十名學生的班級,其中一名學生就擁有百分之八十的財富時,這樣的類比會對我們帶來更強烈的衝擊,立刻對此產生質疑。

尤其如果這裡指的財富,其實就是成績分數的象徵,自然讓人更有感!讓我們來看看一份作業的全班成績(最好選擇一份學生正急切等待老師發回的作業),把每個學生的成績加總,接著把百分之八十的分數都給一名學生或數名學生,會造成什麼反應?

「他不需要那麼多分數啊!這樣他遠遠超過滿分二十分好幾倍耶!那麼多分數,他要拿來幹嘛?」

「他可以留著這些分數,分給接下來的作業呀!」

「萬一這些分數分給一年所有的作業仍有剩餘呢?萬一還剩很多呢?如果他選擇把一部分的分數給某個人呢?他要分給誰?又依什麼原則來決定?他會給他的朋友,還是會給值得高分的人,還是給那些需要分數的人呢?」

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討論,激動地忘了他們根本還不知道自己的成績是幾分。藉此機會,我們質疑分配的公平性,若給每個學生一樣的分數是否合理?同時也探討,若我們想要公正的分配,必須考量哪些相關要素,又該如何拿捏其中的微妙平衡?面對這個前所未有的自由,許多人卻躊躇不前;追根究柢,由老師來決定分數是最好的方式,讓學生免於自我質疑。而當學生對成績不滿時,也能輕易歸罪於老師。

午餐時間快到了,此時不妨把成績代換成食物資源:一名贏家能得到百分之八十的糖果或蛋糕,剩下的學生只能共享百分之二十。或者,乾脆抽籤決勝負,這樣一來,贏家不需要交任何作業、不需要任何付出或理由,全憑運氣就能享用百分之八十的食物。

當然,這樣的例子讓學生大受震撼,而這就是我的目的,藉這個有趣的方式來激發學生思考不平等的問題,它的肇因以及解決改善之道。使用對學生來說切身相關的元素,能為這種情境討論帶來更強而有力的效果。大夥兒爭執不休,慢慢分辨平等與公正的差別,天生與社會的不平等,同時探討人需要與眾不同的獨特性,才能感到存在感;因此我們要自問,如何在尊重個體與考量群體利益間取得平衡。我們赫然發現或清晰理解到,不管是司法判決或任何裁判評估機制,其實都無法免除其獨斷性。在法律與合理性之間,在尊重法律條文與符合世人的道德標準間,存在著鮮明甚至難以承受的落差。討論至此,正是讀幾段盧梭的絕佳時機。讀讀盧梭解釋人與人之間不平等起源的段落,或者讀讀亨利.梭羅(Henry Thoreau)的《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甘地與馬丁.路德.金恩正是受到這篇文章啟發而勇敢抗爭。

有時,學生爭論得怒目相視、提高語調,但如果這場課堂的討論一直延伸到教室外的走道,甚至繼續到午餐休息時間;那麼我已贏得這場賭注,哲學的種子已落在學生的心中,這才是最重要的。至於高中會考,有考也好,沒考也罷,那並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除非我們已無心為人類的存在帶來意義。

在心中帶上一把比例尺,並不是自我中心,而是為了回歸專注於最重要的根本。

 

摘自 愛蓮娜.派基納《柏拉圖和笛卡兒的日常:法國資深哲學教師的17堂思辨課》/商周出版

 

Photo:VABo2040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