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閱讀推薦〉勇敢向世界發聲的馬拉拉

自馬拉拉於2014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幾年與她相關的事蹟,除了大眾媒體的大量報導,也不時入了台灣各級中小學的考試題目。身為諾貝爾和平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這位巴基斯坦女孩的真實勇敢故事、堅定大眼裡的不撓意志、雙脣抿緊下的如歌理想,在在打動全世界的人心。

自馬拉拉於2014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幾年與她相關的事蹟,除了大眾媒體的大量報導,也不時入了台灣各級中小學的考試題目。身為諾貝爾和平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這位巴基斯坦女孩的真實勇敢故事、堅定大眼裡的不撓意志、雙脣抿緊下的如歌理想,在在打動全世界的人心。

每個人都有夢,但馬拉拉小小年紀,逐夢之路卻不只是為己,也為了家鄉更多和她一樣的平凡小女孩。網路上關於馬拉拉的評論與影片數以千萬筆,而這本由林滿秋所編寫、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勇敢向世界發聲——馬拉拉》的紀實小說,除了不刻意灑狗血、不操作情緒,行文更是清晰流暢,平衡了優美與直白。對小讀者而言,堪稱理想的「馬拉拉入門書」。

而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除了馬拉拉本身的特質,我也好奇:是什麼樣的家庭背景與社會結構,造就了嬌小身軀如馬拉拉,擁有如此強悍堅定的意志?

我們總是鼓勵孩子「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勇敢做自己」、「不要害怕和別人不一樣」、「別輕言放棄」,但我們也了解,這是非常不容易養成的「心理素質」。我曾聽一位父親說,他的心願就是孩子「不要盲從,不要跟著同儕隨波逐流」;矛盾的是,另一方面他卻又說,不答應孩子帶家裡便當當午餐的請求,是因為「這樣顯得太突出、沒有必要跟別人不一樣」。我們允諾給孩子開闊的天空,然而有意無意、以愛之名、以威權之姿帶給孩子的箝制與局限,也從來沒少過。

 

豐沛的愛與行動,養育出熱血不滅的動人靈魂

出身巴基斯坦史特拉河谷的馬拉拉,在亞洲鄉間接受資源有限的小學基礎教育,但她的犀利見識與卓越論述能力,足可睥睨世界各大先進國家名校的同期青少年。世人聚焦於她的傳奇故事——她被神學士近距離槍擊而生命垂危,政府在國際矚目的重重壓力下,不得已同意將她緊急送往英國,接受最先進的醫療,最後得以挽回一命——揪人心而見其堅毅,但對於影響馬拉拉一生的父母,卻著墨不多。

我認為,孩子不會憑空卓越。馬拉拉的論述能力與思考方式之圓熟,她遭遇困難也不輕易言退的特質,必然與父母親獨特不俗的育兒做法(心法)有關,值得家有孩子的大人引為參考。《勇敢向世界發聲——馬拉拉》為大、小讀者揭開她家庭的面紗,讓我們看到,馬拉拉的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愛是如此真摯無私,思想格局是如此高尚。他們慨然以最豐沛的愛與行動養育孩子,終於為世界獻上熱血不滅的動人靈魂。可以說,沒有父親齊奧汀與母親托貝凱勇於挑戰當地傳統社會的種種成見與歧見,就沒有今天的馬拉拉。

如果齊奧汀與托貝凱這對年輕夫妻是在台灣養育他們的孩子,應該也能夠以他們的性情與學養,拋開溫室養蘭的集體誘惑,不甩人云亦云的荒謬陋見,懷抱著同樣的真愛與睿智,讓孩子長成一棵迎風高拔、向陽無懼的樹吧。

 

對抗整個社會女性歧視的勇氣與堅持

馬拉拉出生在巴基斯坦一個極度重男輕女的部落,父親齊奧汀對她的誕生感到萬分喜悅,以帕什圖族的女英豪馬拉賴(Malalai)為她命名馬拉拉(Malala)。但村子裡的男人都覺得生女兒的齊奧汀運氣很差,婦人也為托貝凱感到悲哀。在當地社會,女人的一生只是煮飯和生孩子,生了一個女兒和沒生孩子,沒有什麼兩樣。

這種累積千百年巨大深沉的生育性別歧視,完全沒有干擾齊奧汀對女兒的愛。有一天,齊奧汀翻開族譜,發現這份傳世三百多年的家庭族譜裡,居然沒有任何一位女性的名字。他感到極度荒謬,遂拿起一枝鉛筆,在自己名字底下畫了一條線,寫上馬拉拉的名字。這本三百多年來完全無視於女性存在的族譜,第一次容納了女性的生命。

想到台灣社會至今仍不時看到名人「挑吉時剖腹求好命」或「拚男孩以傳宗接代」的新聞,再看看齊奧汀抗拒傳統性別成見的能量,不能不心生佩服。齊奧汀對抗整個社會的女性歧視不僅於此。他歷盡各種財務上和人力上的艱難創辦學校,他的學校不僅收男童,也鼓勵女孩受教育。即使面對塔利班的生命威脅和傳統社會對女兒的視而不見,也磨滅不了他的理想。這位爸爸對馬拉拉說:「我們的社會對女性不公平,更可怕的是,大家把這種現象視為理所當然。想改變這種現象,只能從教育著手。我不知道可以改變多少,但只要女生受教育,有了知識和能力,就有機會,是不是?

有一個這麼有定力、不怕對抗傳統壓力、甚具思想高度的父親,這孩子如何能走得不遠?

馬拉拉不滿足於在爸爸所創建的學校順利讀書。她認為,部族裡所有像她一樣的女孩都擁有不該被剝奪的「受教權」,所有對女孩的欺壓都來自於害怕教育的力量——害怕女孩一但識字、有知識,便產生反抗的能量。經常觀察爸爸言論的馬拉拉,耳濡目染下,逐漸產生幫助族人女孩「奪回」受教權的意識。這是一條有槍彈陰影、阻力不斷的路,但爸爸公共知識份子的那股熱血,選擇永遠「站在雞蛋的這一邊」,也影響馬拉拉成為一個勇於追求理想的女孩。

 

「做自己」的真正典範

「做自己」是多麼容易上口,但齊奧汀在孩子面前所展現出來的「做自己」,格外引人動容。多少大人在口頭上鼓勵孩子「做自己」,自己卻始終走在從俗、隨波逐流的路上: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害怕孩子接受校園性別教育,害怕孩子「被影響」成為同志,害怕孩子發展比別的孩子慢……。大人其實沒有勇氣「做自己」,無形中也不允許孩子「做自己」,社會氛圍讚揚「乖」、鼓勵「順」、肯定「管教」的威權,想來,馬拉拉若生在台灣,也不馬拉拉了。

雖然這是一個巴基斯坦中產家庭,無懼社會性別歧見和塔利班槍彈威脅的奮鬥故事,看似遙遠,看似與我們無直接相關,但故事內裡含藏了許多值得此刻承平世代的台灣父母深思的面向。很多痛苦的來源是因為害怕改變、害怕落後、害怕不一樣,捫心自問,大人你我,我們願意給孩子多少空間、又給了孩子什麼樣的典範「做自己」呢?

《勇敢向世界發聲──馬拉拉》
林滿秋/編寫;陳佳蕙/繪圖

Photo:Fröken Fokus ,CC Licensed.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