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建築師 潘冀〉讓孩子一生都有好奇心和觀察力

很多人認為親子旅行的成本頗高,但對潘家而言,他們的旅行從來不奢華,卻是全家人的最愛。透過旅途上的各種元素,潘冀夫婦信手拈來,教養孩子不費力。

很多人認為親子旅行的成本頗高,但對潘家而言,他們的旅行從來不奢華,卻是全家人的最愛。透過旅途上的各種元素,潘冀夫婦信手拈來,教養孩子不費力。
 

1979年,桃園中正國際機場落成啟用,潘冀帶著9歲和5歲的女兒,三人各自背著自己的行李,搭機前往英國與在倫敦開會的孫寶年會合。這是全家第一次到歐洲旅遊,當年潘冀規劃了42天的自助行程;在此之前,全家人住在美國時,也安排過幾次長時間的家庭自助旅遊。

旅行,是潘冀全家人的最愛,透過旅途上的各種元素,潘冀夫婦信手拈來,教養孩子不費力。許多人認為親子旅行是一項成本頗高的休閒投資,但對潘家而言,旅行從來不奢華,他們參考的旅遊指南是《$10玩一天》。潘家人說,重點是全家一起探索的歷程,不在於物質上的享受。

現居紐約的大女兒潘貝思是電影導演。10年前她因影片獲獎而接受雜誌訪問時回憶:「我記得小時候,爸爸還不是出名的建築師,爸媽花錢非常節儉,但是每年暑假都會帶我們出國自助旅行。那時候每一分錢都很珍貴。很多同學暑假要上補習班,但我爸媽都不要我們去,而是帶我們去旅行。爸媽反對填鴨式教育,希望我們多思考,希望我們多去看這個世界,多去體驗不同的經歷。我在小學時,很多同學家裡有洋房別墅、名車,我們家統統沒有,全家最大的享受就是一起出國旅行。」

潘冀表示,30幾年前還沒有網路,歐洲之旅也沒預訂旅館,而且當年使用傳真預訂的也都是高檔旅館,所以潘家人都是到了當地才找投宿地點。有時乾脆特地買晚班的火車,睡一覺就到目的地,省下一天的旅館費。

「在火車上過夜感覺挺好,一家人窩在小小的包廂內,小孩也覺得很新鮮。」潘冀提及省旅費的方式,火車廂也是暫時休憩的場所,當家人走累了想休息,不用到咖啡館點4杯飲料,而是跳上火車當乘客,打個小盹兒。如此隨性的車程,可以是往下一個地點,也可以往返回到原處。

「我們常常將行李寄放在火車站,先搭公車逛一逛,看到價錢合理也還不錯的旅館就訂房,然後才去車站取回行李。」孫寶年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抵達荷蘭的第一個晚上,住在沒有獨立衛浴房間的小旅館,她帶著兩個女兒進入投幣式的澡房,沒想到身上的肥皂泡還沒沖乾淨,水就嘎然而止,她只好趕緊再披上衣服去投幣。

「這樣省錢太辛苦了,後來我們都住有衛浴設備的房間,」孫寶年說。其實旅途上的節儉樸實、刻苦耐勞,孩子通常都「無感」,他們高興的事情和大人想的不一樣,注意力全放在新事物的玩樂上。

「常常大人預防工作做太多,反而變成是提醒小孩會有哪些問題,然後小孩就真的開始注意那些事。焦慮的大人出門旅行,將孩子的行李塞得滿滿,」孫寶年舉兩女兒的第一趟歐洲行為例,行李全是孩子自己打包,而且每個人的行李自己背,此時孩子反而會去思考什麼該帶、什麼不該帶,最後孫寶年再檢查是否遺漏重要物件。

此外,孫寶年也強調,旅途中的孩子始終好奇,大人的引導格外重要,必須讓孩子看到自己認為很棒的事物,進而學會觀察與欣賞。換句話說,雙方共同對一件事品頭論足、交換意見,且最終要讓孩子感覺是自己發現的結論。例如看到穿著很不協調的路人,問問孩子「覺得好看嗎?為什麼?」讓孩子自己找到答案,比大人直接解題來得長遠有效力。

 

帶嬰兒旅遊也可以訓練

潘冀表示,對於子女成長時期的日常生活管理,也像收拾行李箱一樣,他和太太要求女兒自動自發,養成自己整理的習慣。

潘家所以能全家自助旅行無煩憂,則要歸因於孩子從小扎下的基本功。「我很堅持讓她們有規律的訓練,養成正常的生活作息。唯有這樣,我們夫妻才能同時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也不因有了孩子而限制旅行樂趣。」

潘冀夫婦為了不想讓孩子影響生活,老大滿月之後,他們準備了一個裝有尿布、衣物和無聲玩具的嬰兒提籃,外出時裝上一瓶能撐上2小時不會壞的蜜糖水,每逢週日夫妻倆就提著籃子上教堂。後來女兒長大了一點,就多準備小方塊起司當零食,一整天孩子都能安然愉悅「獨處」。

「好好訓練孩子,她享受你也享受;不訓練,她痛苦你也痛苦,」潘冀直言,為了擁有最優質的旅程,應盡早協助孩子養成自主的能力,這是讓全家人都受益的雙贏。

 

潘冀與孫寶年夫婦一家四口的故事,近期書寫成《星空下的一家人──建築師潘冀的築夢教養》,書中呈現的教養觀點,與一般家長關注的議題確實不太一樣。他們從來不先預設立場,而是經由生活美學的歷練,用引導溝通的方式進行,共同營造家的力量。以下是《未來Family》專訪內容。

Q:兩個女兒這麼有才華是怎麼培養的?

A:我想用另外一個問題來回答「子女的才華要如何衡量」。我認為,子女的才華無法以現行的考試制度來衡量。成績是短時間的片段取樣,不能代表能力的程度。對於子女的才華衡量,需要更多的耐心與觀察。

以大女兒為例,她在中學時期曾經為了參加台北市英文演講比賽,自己撰寫演講稿,後來拿到第一名,可惜升學考試讓她很挫敗。我們發現她從小喜歡畫漫畫,常常用圖像表達想法;她常彈琴作曲自娛,還組過樂團;她有領導與溝通的能力卻不想出鋒頭。這些才華都不是考試可以衡量,然而最後都成為她日後發展專業的助力。父母真的無法洞燭機先,唯有耐心的觀察與支持,才能發掘孩子的長處和才華。

Q:孩子一輩子必須培養的能力有哪些?

A:就建築師立場,好奇心與觀察力是引領我不斷前進的動力。建築是個實現夢想的行業,卻常常得解決現實的問題。有些人以消極的心態去面對,如「又來了、好麻煩、好頭痛!」其實所有新的事物都有有趣的一面,不妨用好奇心去看待,試圖從中學習,進而探索解決問題之道。

觀察力就是看事情的角度。是否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看法與判斷,並同時反問自己:「這些東西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為什麼好或不好?如果換我來做呢?」這些自問自答,更可以做為引導孩子觀察事物的提問要點。

Q: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親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A:我曾經受邀一系列演講,介紹我的建築作品及心路歷程。結束前我會分享「代管者而非擁有者」的想法,表達建築師角色定位的觀點。接著,我會放女兒的投影片,用「生命代管者」來說明我與太太教育子女的態度,為演講畫上句點。

父母該扮演「生命代管者」的角色,而不是以「擁有子女者」自居,事事插手安排孩子的未來;但也不是絕對的放任,依然要保有父母的地位,適時提供建議與諮詢,共同參與成長中的重大決定。可惜的是,目前社會中有些父母扮演著極端的角色,對於子女不是「過度干預」就是「完全放任」,這種「過猶不及」的父母角色形象,常常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與疏離。

1988年,潘冀家到歐洲旅遊時,女兒貝寧所繪的街景。/天下文化 提供

 

※更多您可能感興趣的「親子教養」相關文章推薦... 

醜爸談阿德勒教養:練習先看到孩子有做的,放下孩子還做不到的

綠豆粉圓爸:阿德勒教我的第一課,要孩子好大人要先改變自己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