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孩子—你和配偶是相互支持的夥伴,還是彼此貶抑的對手?

爸爸和媽媽的互動對孩子發展或適應、與教養行為也有重要的影響│教育教養好文就在未來親子

如何區分你們是「相互支持的夥伴」還是「彼此貶抑的對手」

不論爸爸或媽媽參與多少,其實在教養孩子時,爸爸和媽媽是互動的,即使其中一位只是出一張嘴。既然爸爸和媽媽在教養孩子時是互動的,那麼,爸爸和媽媽是「相互支持的夥伴」?還是「彼此貶抑的對手」?

當提到教養孩子之際,我們通常只注意到爸爸或媽媽其中一位如何教養孩子。當然,對孩子發展而言,不論爸爸或媽媽,任何一位的教養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不過,我們卻常常忽略,其實在一般可接受或合理的教養行為,爸爸和媽媽的互動對孩子發展或適應、與教養行為也有重要的影響,不可小覷,例如,孩子的攻擊和憂鬱的行為問題 。

所謂一般可接受或合理的教養行為,比較簡單的說法是爸爸或媽媽不是使用嚴厲的責打、虐待、忽略或過度的溺愛等等不適當的教養行為,假如爸爸或媽媽使用嚴厲的責打、虐待、忽略或過度的溺愛等等不適當的教養行為,那麼以下所談的內容則要另當別論,爸爸或媽媽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才是。

參考陳富美、利翠珊(2004)的文獻,以下一些行為提供參考,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依據這些行為想看看。

相互支持的夥伴:

如果配偶對你的教養 (或是你對配偶的教養) 越常表現下列行為,你們越是「相互支持的夥伴」。

「配偶對著孩子讚美或肯定我的行為」(或是「我對著孩子讚美或肯定配偶的行為」,以下同)

「配偶促進、鼓勵或協助我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例如:拿給媽媽看/叫爸爸一起來玩)」

「配偶支持我訂定孩子行為的規範或限制」

「配偶加強孩子對我的好印象(如爸爸喜歡你或媽媽覺得你好棒)」

「配偶當我叫孩子做什麼事的時候,也會要求孩子去做」

「配偶向孩子補充說明我的要求」

「配偶當我請他幫忙處理孩子的行為時,會願意幫忙」
 

彼此貶抑的對手:

如果配偶對你的教養(或是你對配偶的教養)越常表現下列行為,你們越是「彼此貶抑的對手」。

「當我處理孩子不當行為時,配偶會在一旁扯後腿」(或是「當配偶處理孩子不當行為時,我會在一旁扯後腿」,以下同)

「配偶反對我對孩子設下處罰規定」

「配偶對孩子說一些有關我的壞話」

「配偶在孩子面前,批評我的管教方式」

「當我叫孩子做的事尚未完成時,配偶叫孩子做另一件」

「配偶在一旁干涉我管教孩子」

「在我處理孩子行為時,配偶岔開話題討論別的事」
 

看完之後,你和配偶比較偏向是「相互支持的夥伴」或「彼此貶抑的對手」,還是二者兼有呢?有了初步瞭解之後,將於PART-II說明父母教養互動的影響。

 

「相互支持的夥伴」和「彼此貶抑的對手」對孩子的影響

前面提到教養孩子,父母的互動是重要的。有的父母是「相互支持的夥伴」,有的可能是「彼此貶抑的對手」。所謂「相互支持的夥伴」,指的是在一般可接受或合理的教養行為中,父母認為配偶促進、鼓勵、協助與加強自己對孩子的教養行為;「彼此貶抑的對手」則是在一般可接受或合理的教養行為,父母認為配偶反對、爭辯、干涉、批評或不協助自己對孩子的教養行為 (陳富美、利翠珊,2004)。

在瞭解「相互支持的夥伴」或「彼此貶抑的對手」之後,接下來,「相互支持的夥伴」或「彼此貶抑的對手」的影響或許是重要的議題。

一些研究發現「相互支持的夥伴」或「彼此貶抑的對手」是有一些影響,但一方面,這些影響也還不是定論,因為相關研究目前仍持續進行著;另一方面,這些影響是一般而言,當然有其個別差異。

以下說明對孩子、對父母教養行為、對父母參與照顧教養孩子的事務、甚至對父母本身的親職壓力或幸福感受的影響。

1. 對孩子的影響

首先,不論是「相互支持的夥伴」或「彼此貶抑的對手」,由於這二者都是爸爸和媽媽針對教養孩子而有的互動,因此造成孩子可能會認為父母的互動是和他有關。在此情況下,

「相互支持的夥伴」可能促進孩子正向的社會、心理、學業適應。

「彼此貶抑的對手」可能使孩子的憂鬱或攻擊行為增加。

2. 對父母教養行為的影響

「相互支持的夥伴」會促進爸爸或媽媽對孩子需求的敏感度、對孩子具有或表達溫暖的情感、會對孩子說明理由、會瞭解孩子在哪裡或認識孩子的朋友等教養行為,並形成正向親子關係。

「彼此貶抑的對手」則降低爸爸或媽媽對孩子所具有或表達溫暖關愛的情感、對孩子的支持、參與孩子的事務或活動、瞭解孩子在哪裡或認識孩子的朋友等教養行為。
 

3. 對父母參與照顧教養孩子的事務

「相互支持的夥伴」較會參與育兒勞務、親子教養的事務,同時和孩子的互動也比較多。

「彼此貶抑的對手」較不會參與育兒勞務、親子教養的事務,同時和孩子親子互動也較少。
 

4. 對父母的親職壓力和幸福感受的影響

「相互支持的夥伴」中,爸爸對自己的角色較滿意,而且整體幸福感受也較高。媽媽在人際互動壓力較小、整體幸福感受也較高。

「彼此貶抑的對手」中,爸爸親子互動、生活調適、人際互動的壓力較大。媽媽感受幼兒教養、親子互動、生活調適、人際互動的壓力較大,而整體幸福感受則較低。

既然目前「相互支持的夥伴」、「彼此貶抑的對手」有如此的影響,那爸爸和媽媽怎麼做呢?


建立彼此對教養孩子的共識

有了共識就容易彼此支持,但建立共識並不容易,因為共識牽涉到雙方對孩子教養的觀念,所以釐清雙方的觀念是第一步,而後再討論協商不一致的想法。
 

建立彼此討論協商的習慣

當發現自己不同意配偶的教養,若教養行為不是超乎合理範圍,那麼可以在私下討論出彼此可接受的教養行為,然而這還是牽涉到教養的觀念,所以需要再度釐清教養的觀念。討論協商不限於不同意配偶的教養,在平常就可以就各種教養行為和教養觀念加以討論協商,有助於建共識,以及形成「相互支持的夥伴」。

*參考文獻

陳富美、利翠珊 (2004)。〈夫妻的育兒經驗:親職分工與共親職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4,1-28。


想更多關於惠雅老師的教養小秘訣,歡迎加入惠雅老師的臉書社團喔!

 

 


Photo By:pixabay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