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連串的挑戰,贏得屬於自己的大小戰役

生命是一連串的挑戰,但對肢障的孩子來說,更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戰爭,殘疾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看待它的不當態度,雅達,天生患有內翻足,媽媽深深以她的殘疾為恥,限制她的行動,剝奪她與社會互動和受教育的機會,但她仍然默默抵抗。

主角雅達,天生患有內翻足,幼時卻錯失了矯治良機,媽媽深深以她的殘疾為恥,限制她的行動,剝奪她與社會互動和受教育的機會,常對她進行語言和肢體暴力,對此她即使心中驚惶恐懼,仍然默默抵抗。

 

畢竟,她是我母親啊

傑米有一頭蓬亂棕髮,天使般的眼睛和淘氣鬼的靈魂。媽媽說他六歲了,秋天就要開始上學。傑米跟我不一樣,他有強壯的雙腿,底部連接著的是兩隻健全的腳掌。

我的右腳太小且形狀扭曲,腳掌朝天,所有腳趾都朝上,而原該在上方的腳背卻貼地。腳踝當然也不太管用,只要我稍微移動重心,就疼痛萬分,因此我這輩子幾乎不曾那麼做。

但我很會爬,把我關在一個房間裡再久我都不會抗議,只要傑米能和我在一起。可是傑米一天天長大,總是喜歡和其他小孩在街上蹓躂。

我好怕落單。

但我有能力下樓,我可以爬行,可以用屁股滑動,並不全然無助。只是唯一一次我大膽溜到外頭時,被媽媽逮到,結果是被打到兩邊肩膀都出血。「妳簡直丟臉丟到家了!」她幾乎在尖叫:「怪物,醜腳怪物!妳以為我要全世界都看到我的恥辱嗎?」她說再有一次,就把我的窗戶封死。每次她都這樣威脅我。

要是我能走路,媽媽說不定就不會覺得我那麼丟臉了。說不定我們可以把這隻跛腳偽裝一下;說不定我可以走出這房間,跟傑米在一起,或至少在他需要我時,走向他。

我想像媽媽牽著我的手,扶我走下樓梯。想像她引領我走到街上,對每個人說:「這是雅達,我的女兒。你們看,她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無望。」

我想像自己幫忙上街買東西,想像去上學…

 

逃離了夢魘般的生活

八月底, 離傑米上學的日子不遠了。我不像從前那麼擔心傑米就要離開,讓我心生畏懼的是與媽媽獨處的時間變長了。

媽媽正要準備出門上班。她彎腰綁鞋帶, 起身時不怎麼高興的咕噥了一句:「他們是那樣說的。」

「什麼意思?離開?」我問。

「離開倫敦。」媽媽回:「都是希特勒和他的炸彈害的。」她抬眼望向傑米,而不是我。「他們說倫敦會被轟炸,小孩子都應該送到鄉下,遠離危險。我還沒決定是否要讓你走,可能會吧,這樣比較省錢,少一張嘴巴要餵。」

「什麼炸彈?」我又問:「什麼鄉下?」媽媽根本不理我。

「比利說他們星期五就要走了。」媽媽說

「那我呢?」喉嚨發出的聲音比我想要的小:「我也去嗎?我呢?」

媽媽連瞧都不瞧我一眼。「當然沒妳的分。他們要把孩子託給好人家照顧,誰會要妳啊?沒有人,沒人會收妳。好人家可不想看到妳那隻腳。」

「我可以跟壞心人住。」我說:「反正住這裡也差不多。」我看到巴掌過來了,但沒來得及閃開。

「再貧嘴試試看。」她說完嘴巴彎成一抹讓人毛骨悚然的笑容:「別想離開, 永遠別想。妳就困在這裡,就在這房間,管他有沒有炸彈。」

傑米的臉色變得慘白。媽媽出門後,傑米衝進我懷裡。

「別擔心。你去打聽要在哪裡集合、什麼時候走。我們一起離開,你和我。」我說。

 



在迫害中尋找希望,從苦難中破繭而出,成為更勇敢的人

對大多數人來說,生命是一連串的挑戰,但對肢障的孩子來說,更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戰爭。

隨著戰事吃緊,村民陸續撤離,雅達也逃離了母親,但從禁錮走向開放人生的心理復健過程並不順遂,仍不自主的受到過去陰影的影響,認為自己不配接受如此美好的衣食,也常以為自己做錯事,會被狠狠責罵或挨打。

雅達深怕再度被遺棄,不肯承認自己真實感受,以暴怒的防衛姿態隱藏她脆弱受創的心。

刻劃著心理的掙扎,雅達急欲擺脫過去的同時,還得與過去奮戰;此行為蘊含英國政府和人民在敦克爾克大撤退時,面對德軍追擊,仍不放棄一兵一卒,傾全力救助的可貴情操。

雅達就算行動不便,受人歧視,仍然無懼的為國家盡心,付出自己的棉薄之力。

作者從雅達的觀點書寫她的故事,委婉控訴一些人對肢障者的一切,理所當然的貼上負面標籤,以錯誤的方式對待。

殘疾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看待它的不當態度。我們對任何事物的理解,都有待學習與再教育,不應以想當然耳的態度來面對。 

二次大戰仍持續著,雅達與自己殘疾的戰爭也還沒結束,她的堅毅與果敢,不亞於任何一個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她的成長故事,卻比任何一本偉人傳記更激勵人心。

想必能在未來為自己贏得一場輝煌的光榮戰役。勇敢掙脫身心束縛,​拄著柺杖,一步步走向重生之路。


摘自 金柏莉 ‧ 布魯貝克 ‧ 伯萊德利《飛越戰火的女孩》/ 小天下

了解更多請看:
博客來 http://bit.ly/2K8woQ3
金石堂 http://bit.ly/2K8vhg8
小天下 http://bit.ly/2lu68Sm
誠品 http://bit.ly/2MMDfgF

┼ 延伸閱讀:閱讀,是一把給孩子探索生命的鑰匙

Photo:Matheus Bertelli from Pexels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