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有情緒,就不會被情緒綁架?

我們習慣將情緒簡單歸類為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但是,即使負向情緒也有正向的功能,對我們生存還是有保護作用。
  • 文/ 書摘
  • 2018-06-21 (更新:2018-06-21)
  • 瀏覽數6,662

學期接近尾聲,讀同學的期末報告時,想起開學第一堂課同學分享對課程的期待時,有人說他們想要瞭解自己的情緒,要當情緒的主人,不要當情緒的奴隸,更不要被情緒綁架。我欣賞這些同學將情緒客體化的能力,看見情緒並非全部的自己,有能力與情緒保持一點距離。

然而,當進一步討論怎麼做才不被情緒綁架時,有一位同學很權威地說:「最好不要有情緒,因為情緒很危險。」我心想,這好像不要有愛就不會受傷,或者不要吃飯就不會噎到一樣不可能。情緒有它的主體性,自來自去,比愛情更難捉摸,情緒如同肚子會餓,身體會累,每天會想睡覺般,會無止境地重複出現。情緒是我們生命的一部份,一種天生賦予的能力,是身心平衡的調節機制,是提前取得資訊,預知風險,增強我們生存機會的天線。不要有情緒升起,就像要求皮膚不要有冷、熱、痛覺一樣不可能。我們能努力的是學習如何與情緒互動,瞭解情緒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

但是,在課堂上我忍住內心的想法沒說出來,想激發更多同學之間的對話,我的經驗告訴我,如果我不要急著好為人師,急著傳遞我的想法,急著評論說教,讓學生有機會發言,通常只要經過一些時間的討論,我的某些看法或書本裡的論述就會在同學的對話過程中逐漸出現。果然,一位來自中國的交換生立刻反駁說:「沒有了情緒,生活平平淡淡,像機器人,多乏味!」她直截了當,字正腔圓繞舌的普通話裡,流露出不以為然的語氣,如一支箭直直有力射出。

我擔心剛剛提出不要有情緒的同學因被比喻為機器人而受挫,想給他機會回應,轉而問他,能否進一步說明為何認為最好不要有情緒? 情緒如何地危險? 結果同學指的是不要有負面的情緒,因為會讓人行為失控。

 

負向情緒也有正向功能

情緒的確會影響身體變化產生無法克制的行動,譬如悲傷難過而當眾痛哭,對很多男性而言並不光彩;或者有時憤怒失控而攻擊人,造成人際關係破裂;極度痛苦時,也可能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而當情緒過後,會發現自己的行為不太恰當,或已經傷了自己,傷了別人,很難彌補,這讓人害怕情緒升起。不過,情緒內涵很豐富,除了負面情緒外,也有讓人舒服的情緒,如快樂、歡喜、興奮、感恩、愛,希望感等。我們習慣將情緒簡單歸類為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但是,即使負向情緒也有正向的功能,對我們生存還是有保護作用。

好比焦慮會讓人提前準備,讓事情做得更好,也讓人產生警覺性,避開危險的情境,幫助人因應生活。而所謂正向情緒其實也會有負面的功能,例如「得意忘形」、「樂極生悲」、「驕兵必敗」,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清楚告訴我們處於興奮快樂的時刻,很容易忽略周圍危險,或是失去規矩,言行不當而傷己傷人。成語的產生,來自日積月累的人類經驗法則,是有根據的。所以,舒服或不舒服的情緒都有其功能,以正向或負向來評斷情緒,不太公平。

經過一學期的課程之後,這位在開學時認為人最好不要有情緒的同學,期末的報告寫說:

過去我常認為,面對生活的挑戰、困難、人們要懂得收拾自己的情緒,保持專注力,而非時時關注自己的痛苦,……我漸漸發現,越是包藏情緒、隱藏痛苦,它總會在某個時間點爆發,吞沒內心的安定。……我一直認為自己的內心已經足夠堅強,能不受外在事物與過去的痛苦所困擾。然而,隱藏於內心的傷痛就如同影子,偷偷跟隨著我,只要偶有太陽照射,陰影就會出現……

這學期經過心理衛生課堂中大家的分享、討論、甚至質疑,我漸漸察覺,我內心似乎不是那麼平靜,應該說靠著保持理智清醒的情況,壓抑那種縈繞內心的痛楚。當理智消失,我就會表露一些平時隱藏內心的脆弱與恐懼。

我害怕面對自己的問題,我不敢去處理傷痛。……隨著心理衛生課程的聽課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他人質疑,我發覺自己似乎利用外表的堅定掩蓋渺小而殘破之內心狀態,就如同挖掘一個大坑洞將痛處埋入其中,然後填平坑洞。外表看似平坦,其下卻充斥怨恨、痛苦、不滿、眼淚……,各種出自傷痛的負面感受。

學生能在短短一學期對自己有這樣深入的觀察剖析,真了不起。大多數人應該都體會過情緒的威力,無論來自他人或自己。情緒有時如狂風暴雨,把人打得東倒西歪,但是,生活環境需要風,讓空氣維持新鮮;需要雨,萬物才能有生機,還是想想怎樣與風雨相處比較務實。

 

摘自   汪淑媛《好好存在:一位心理學家的療癒書寫》/啟示

 

Photo:PublicDomainPictures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