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行為表面是在討罵,內在卻是在討愛

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是有目的,而「引起注意」就是他們最常見的心理動機,這是潛意識發動的│教育教養好文就在未來親子

通常小孩什麼時候最吸引我們注意力?一是犯錯的時候,二是符合我們期待的時候,想想是不是前者居多,那些他們很正常表現的地方,可能因為我們覺得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沒有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於是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注意到小孩的缺點,也讓親子和師生關係一直在「小孩犯錯—>大人生氣—>小孩繼續犯錯」的慣性中打轉。

 

孩子的行為表面是在討罵,內在卻是在討愛

當小孩出現問題行為時,大人通常會給予告誡處罰或聆聽同理,表面上是小孩受到了導正,然而實際上卻是小孩主導了這場衝突戲,大人中計了,小孩贏了。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是有目的,而「引起注意」就是他們最常見的心理動機,這是潛意識發動的,他的顯意識不一定知道,寧可你打他罵他也不要不理他,表面行為是在討罵,內在卻是在討愛;表面行為是在攻擊,內在卻是在求救,如果不能洞悉這一點,我們只會在錯誤行為上打轉,不斷的處罰錯誤的行為,而錯誤行為卻不見得改變,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小孩重複犯錯的原因。

 

正向模式:注意好行為—>小孩被注意—>繼續好行為

小孩犯錯行為出現時,先試著不用馬上處理或解決,在當下感受一下自己的情緒,這是脫離被小孩情緒主導的第一步,接著你可以告訴他這件事讓你有什麼感覺,或給予同理,並說出對他的期望。還有一個拿回主導權的做法是主動找出他已經做到的事,問他做到的原因,這是反客反主的正向引導,優點有二:一是我們注意到那些他「理所當然」要做的本分,滿足了他們要我們注意的需求,二來是大人拿到一次發球權,開啟了「注意好行為—>小孩被注意—>繼續好行為」的模式。

你可以從很小的事情開始注意,比如問小孩「今天吃飯比較快,你怎麼做到的?」「今天沒有和哥哥吵架,你怎麼做到的?」「有些小孩會偷爸媽的錢,為什麼你不會?」…...試著去列出小孩的優點,不放過任何的小地方,越多越好。

以前我在帶班時,讓小朋友寫下他們一百個優點,這些優點都是我們主導他們正向行為的利器,用這些優點來訪問他們,由他們發表「得獎感言」,他們會覺得很光榮,順便強化了他們的好行為。

 

看到什麼就放大了什麼

如果我們只看到小孩的犯錯行為,想必大人每天一定煩惱不已,而小孩也是壓力沉重,雙方關係僵化緊繃。相反的,如果我們常注意到他們已經做到的好行為,他們的好行為也會被放大,有一個媽媽跟我分享,她女兒常常晚起叫不起來,有一次小孩早起了,就問女兒為什麼今天那麼早起,女兒就很開心的回答,媽媽給予正向鼓勵,隔天,這小女孩又早起了。有一個小男孩常常對人動手動腳,老師問他:「上次跑步比賽,你是怎麼追過別班同學的?」這學生就很開心的講他的英雄事蹟,結果當天他沒有去擾亂其他同學,這就是好行為受到注意的正向改變和延伸。每個小孩都有優點缺點,你希望那個部分被放大,就多注意那個部分。

 

改變就從當下輕鬆起動

其實人要改變才得到重視,這件事是很累人的,尤其被強迫做的改變如果已經做到的好事,被人一直提到,那自然會產生一個激勵改變的動力。這也是覺察當下的精神,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當下已經完成的事,只要多注意一下自己和別人的優點,從這個優點出現,它會催生更多的優點,輕鬆的經營親子和師生關係。

雖然說得容易,但是所有問題都發生在當下,只有在當下可以扭轉,如果沒有自我覺察,很容易又回到「犯錯主導」的模式,所以事前列優點,和當下自我覺察就是成功的關鍵,而且大人也要這樣面對自己,問自己我現在有那些優點,我為何可以做到,我已經很棒,我也可以再不斷學習。

畢竟,一切改變要從自己開始,才會更有力量的影響別人,一個快樂的大人才會教出一個快樂的小孩。

Photo:Ben_Kerckx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