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看見孩子的偏差的行為或想法要及早糾正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犯下無數的錯誤,這是正常的現象。父母也要容忍孩子可以犯錯,只要把錯誤改正,並教導孩子正確的觀念和作法。但是,孩子如果有偏差的想法或行為,一定要及早糾正。

蝴蝶蘭養了快十五年,今年卻第一次發生,在幫花莖上支架時,不小心折斷了花莖。二十二盆蝴蝶蘭,就斷了花莖的那一盆,今年沒開花。
 
這個失誤,讓人陷入沉思。會折斷花莖,除了不小心,有更大的原因,是花莖長太大,而上支架的時間又太晚,不容易矯正花莖的走向,心急如焚加上沒有注意力道,就硬生生的折斷了。
 
如果,要矯正的不是花莖,而是孩子的偏差行為呢?這樣想著,不禁讓我深思起來。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犯下無數的錯誤,這是正常的現象。父母也要容忍孩子可以犯錯,只要把錯誤改正,並教導孩子正確的觀念和作法。但是,孩子如果有偏差的想法或行為,一定要及早糾正。
 
一、好人品比好成績更重要
 
當孩子開始接受教育,就有評比。有些孩子為了追求好成績,不惜作弊,偷改考卷,這些偏差,一定要及早糾正。要讓孩子明白,只有自己消化吸收,並且能妥善運用的知識,才是自己的知識,不能為了追求假像的漂亮成績而不擇手段,好人品絕對比好成績更重要。
 
二、精神富足比金錢富裕更重要
 
現在家庭生活普遍比過往富裕,孩子生的少,要什麼有什麼,常常把孩子寵上了天,也不懂得愛物、惜物,這是一個讓人憂心的社會現象。要讓孩子知道,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要珍惜物資,更要珍惜用金錢換不來的人的情感。要讓孩子明白,想要的物質總是太多,真正需要的其實很少。父母要給孩子支持與鼓勵的愛,和溫暖的關懷與陪伴,富足的精神生活比富裕的金錢生活更重要。
 
三、努力認真比資質聰穎更重要
 
人的資質差異,其實也不太大。讀國一的長子說:「媽媽,我發現,聰明的人,也只是理解力比較快ㄧ點。」我說:「對啊!因為理解力比較快,學習就比較快,如果再更努力,就可以學習更多的東西,所以,努力認真比資質聰穎更重要。」
 
孩子如果資質聰穎,更要鼓勵他認真努力,才不枉費生而有比較好的資質,要對社會做更多的貢獻與回饋。孩子如果資質平庸,除了勤能補拙,別無他法。
 
不管孩子的資質如何,都要讓孩子知道,努力認真比資質聰穎更重要,要「不怨天不尤人」的努力充實自己。
 
四、建立物品所有權的觀念比分享更重要
 
孩子在小的時候,還沒有物品所有權的觀念,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想擁有。所以,在幼兒園時,有些小朋友,可能會帶回別人的東西,這時,父母要教導孩子所有權的觀念。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別人也不可以隨便拿取。分享,是美德,但是分享,要建立在尊重所有權人的基礎之上。
 
五、施比受更重要
 
嬰兒一開始只會接受,隨著慢慢的長大,與能力的增加,要鼓勵孩子多付出與服務。要做個收心向下的人,懂得付出與服務;而不是只做個收心向上的人,只會接受與索求。要讓孩子學習付出,享受付出,懂得提供服務,因為「施比受更有福」。
 
六、保持善良的心念比獲得成功更重要
 
成長的路上,有很多的誘惑,要讓孩子保持善良的心念,不傷己不害人,不能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不傷害別人,但也不能讓自己被傷害,所以,要告訴孩子,保持住人與人之間的分際與界線。要學會擇友、識人,辨別環境。孩子要保持善良的心念,但也要懂得保護自己,有拒絕的能力與勇氣,要懂得逃離危險的人、事、物。
 

七、遵守規範比自由更重要
 
「不自由、毋寧死」但在群體生活中,每個人的自由,都是有限度的自由。要遵守規範,尊重自己,而不是打著自由的旗幟,去違法犯上,目無法紀,或破壞人家的家庭,這些,只是拿著自由做偽裝的偏差行為。
 
大家都遵守團體的規範,才可以互相制約與保護彼此,看著是有部分的自由受限,實則是可以安心的享受被保障的自由。
 
八、疏通情緒比壓抑情緒更重要

 
現代生活壓力大,孩子的壓力也很大。每個人都有情緒,但情緒本身並沒有對或錯,要帶領孩子認識情緒,疏通情緒,而不是壓抑。
 
現在校園裡,偶爾出現的攻擊師長,情殺同學,這些光怪陸離的事件,都是情緒失控後的恐怖代價。讓孩子的情緒自由,不管是開心或憤怒,憂愁或傷感,都要讓孩子去察覺與接受,然後練習消化與轉化。
 
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有行為或思想上的偏差,一如蝴蝶蘭的花莖,有些長的又直又好,但我們幫忙裝上支架撐著,就像父母的愛在旁陪伴。給孩子支持與支撐的力量,讓孩子感受得到,父母家人的愛,是他最溫暖的依靠。
 
關心孩子的成長,隨時調整適合孩子的教養與陪伴,讓孩子知道,他永遠不會孤立無援,因為,父母的愛與關懷,永遠都在。
 


嗨!大家好!我是尚瑞君,在臉書上經營《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專頁。歡迎來談談心、聊聊生活、感受生命中的自在與舒心。

 

※更多您可能感興趣的相關文章...

親子關係其實就決定於我們每一天如何「選擇」
 

Photo By:Issa Chang

數位編輯:黃小羽、吳佩珊(2019.4.19更新)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