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過動,還是活力旺?「調音量遊戲」教不受控的孩子 學自我控制

孩子精力旺盛,活力充沛,如果能夠維持在社會規範內,這當然是最好的狀態。

「老師,我中午睡不著,我可以在那邊畫畫嗎?」「睡一下,下午精神會比較好,而且對長高也會很有幫助。」「可是,我很少睡午覺啊!而且我下午精神不是一直都很好嗎?」老師一下子不知道該如何回應。
「我有吃飯,有運動,我會長高的。我可以畫畫嗎,不然,我靜靜的在旁邊看書、堆積木,可不可以?」

「阿敏,你小聲一點,這裡是餐廳,講話不要那麼大聲。」「可是我有事情要告訴你呀!」「媽媽聽得見,你小聲說,就可以了。」「那要多小聲?」「那你就用3的音量,我聽得見。」「媽媽像這樣嗎?」阿敏刻意壓低音量。「這樣聲音剛剛好,我聽的很清楚,阿敏你真的太厲害了,知道聲音如何控制。」

「阿瑞不要跑,這裡是馬路,不是公園。每次帶你出來,都這樣。」「小心,不要撞到!」媽媽拉高嗓門緊張地叫著,「你是不能好好走路,是不是?這樣,我下次哪敢帶你出門?」阿瑞剛剛差點將停在一旁的腳踏車撞倒。

「阿偉下來,誰叫你爬上去的?你不會好好坐著嗎?」「不要再亂動人家的東西!」「你身上有蟲是不是?動來動去,看了,我都頭都痛了!」
 

孩子到底是活力充沛?還是過動?我到底該如何區分?

為釐清這件事,你可以考慮當下的情境和要求。例如孩子本身該動的時候動,該靜的時候就安靜,符合社會規範,同時讓控制維持在水準內。這時,你不需要刻意的擔心。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活動量與衝動往往並存在一起。同時,出現跨情境的現象。在家裡,在幼兒園,在公園,在閱覽室,在餐廳,在捷運上,都發生無法控制的問題。這時,你需要考量孩子的過動、衝動是否已經妨礙到他的生活、學習與人際等發展。

孩子精力旺盛,活力充沛,如果能夠維持在社會規範內,這當然是最好的狀態。例如午睡不睡,但在不吵鬧別人的情況下,可以靜靜的畫圖,堆積木,閱讀繪本。特別是,當下午的課程,依然保有好的精神以及專注力,情緒也穩定,那最好不過了。

關於活動量控制訓練,先讓孩子練習覺察。例如控制說話音量這件事情,可以讓孩子瞭解說話音量大小的差異與變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讓孩子知道,十的音量是最大聲,一的音量是最小聲,如同遙控器聲音的大小控制一樣。

你可以數一,讓孩子發出聲音,例如「哇」。接著數二,孩子的聲音必須比前面的音量再大些。接著數三、數四、數五,以此類推。讓孩子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能夠覺察以及辨識音量的大小,並做好控制。

同時,藉由實地演練的方式,讓孩子熟悉在哪些場合,音量需要控制在三。哪些場合,音量可以維持在八、九、十。這些活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進行,例如在捷運上,在閱覽室,在餐廳,在幼兒園,聲音最好控制在一、二、三。至於在公園,在廣場,在遊樂園,這時的音量就可以放大到八、九、十。讓孩子學習,在不同的情境,對於活動量會有不同的要求。

讓孩子維持適度的活動量,讓行為符合社會的規範。同時,維護自己在安全範圍內,無干擾他人,不造成別人的困擾。這時,活動量就落在最佳狀態。

 

Photo:Pablo,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黃小羽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