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課綱】科技素養納入國高中必修〉教知識相對容易,「使用正確態度」則該放第一順位

隨著行動網路、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發展,身為資訊社會的公民,為了因應科技發展帶來的新世代生活方式,掌握、分析、運用科技的能力儼然成為必備的素養。

12年國教課綱的教育部定課程,分為語文、數學、自然科學、藝術、健體等八大領域,其中新增科技領域,包含資訊科技、生活科技兩門科目,同時也是唯一跳過國小階段,而從國中開始實施的領域。

儘管科技在國小並未規劃為領域學習課程,但在領綱草案中仍列出相關核心素養。學校老師可以利用彈性學習課程,依照學校資源條件與學生特性,規劃跨領域∕科目(科技領域與其他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與教學,學校也可以成立社團,提供學生學習機會。

科技領域在國、高中列入必修。國中每週有2節的科技領域學習課程,可採資訊科技、生活科技上、下學期對開方式,每週連排2節課;高中資訊科技、生活科技的部定必修各占2學分,加深加廣選修高達8學分,以利學生適性發展。

 

因應新世代生活方式

新課綱強調科技的學習,就是為培養孩子的科技素養,以因應新世代的生活方式。目前在國小、國中或高中階段,學校善用科技擴展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促進多元智能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下列幾個面向:

面向1:學習使用科技工具,並運用科技幫助學習,甚至養成自學能力。

「如果把科技放在學習系統,從開端到結束的所有學習歷程,都可以用科技來呈現,」高雄市候用校長李紋勝表示,科技可以引發學習的動機、進行脈絡的記錄,以及成果的檢索分類。

國小注重科技與生活的結合,不再只是電腦與軟體的教學,而能藉由科技工具幫助學習。例如,新北市成福國小就讓學生以無線微距鏡等數位工具做觀察,以數位相機和平板電腦做記錄,老師則經由數位平台來記錄、分析孩子的學習。

即使國中升學壓力較大,仍能藉由科技翻轉教學。新北市崇林國中就是透過科技工具結合分組合作學習,發展PBL專題導向教學模式,找回孩子學習時發亮的眼神。老師上課時常搭配使用App,包括抽籤請孩子回答問題或發表、進行酸鹼中和等化學實驗前模擬安全操作,以及Quizlet、Quizizz等課間平板搶答,激勵同儕競合學習,立即補強較弱的學習環節。

台北市中崙高中目前協助規劃酷課雲的學習平台。該校資訊教師周懿謙表示,網路上有很多學習資源,透過老師的引導使用,教導學生懂得如何建立學習習慣,尤其有平板或手機等行動裝置搭配適合學習使用的App或學習資源,更有利於自學習慣的建立與養成,並且在跨科主題選修課程中也展現不一樣的學習風貌。

 

面向2:透過運用科技工具,培養運算思惟、創造思考及問題解決等能力。

有愈來愈多國小利用電腦課、彈性課或社團活動,帶孩子學寫Scratch等程式,甚至將軟體結合硬體,引導孩子從「想」到「做」的連結過程。例如宜蘭縣南屏國小學生,學寫micro:bit程式並結合感測器,設計出「剪刀、石頭、布」的遊戲,一個人無聊的時候就可以玩。

又如崇林國中,在八年級彈性課程開設資訊教育,以Scratch程式設計為基礎課程、mBot機器人自走車為應用課程;開設程式設計社團,培訓選手參加校際及全國競賽;自104年開始辦理「賈伯斯寒暑假科技營隊」,學習內容涵蓋3D列印、空拍、arduino、RFID及樂高機器人等。

升上高中的孩子,有機會可以持續學習Python、C等程式語言,也可以結合STEAM課程,學習數位設計與製造、3D列印及雷射切割等操作。大學申請入學採計高中學習歷程後,孩子在資訊科技必修與加深加廣選修的學習表現,將更受到資訊相關科系的重視。

程式設計結合創客教育,可以培養孩子的運算思惟(Computational Thinking),比如拆解問題、找出模式、建立步驟演算、資料分析等,更有效的解決問題,也有助於提升動手創作、團隊合作與人際互動等能力。

面向3:科技素養強調良好的態度,以及在生活的實踐及應用。

「科技資源或工具的使用,應該有正確的態度,包括如何對待裝置設備、避免網路沉迷或霸凌等,」周懿謙坦言,現在的高中生可能從小學二、三年級就開始用電腦、手機,使用科技的態度及習慣不自覺就形成,較難改變,但仍需矯正及提醒。

周懿謙認為,培養孩子的科技素養,教「知識」相對容易,但要把知識轉化成「技能」展現出來,需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自由創作的空間,而「態度」則放在教學的第一順位,否則態度不對,很容易衍生設備使用維護、班級管理或機具操作等問題。

「素養包含知識、技能與態度,是整合性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特殊情境下能夠有效率的行動,」李紋勝強調,如果離開教室後還能使用,才是真正的學習。即使只學Excel套裝軟體,能夠把數字轉化為長條圖、折線圖,掌握高峰、低峰的涵義,也就是「讓數字說話」,就是一種科技素養的表現。

 

增設科技領域的原因與師資培育

12年國教課綱新增科技領域,列入國、高中必修,是一大變革亮點。國教院表示,德、美等國提出利用資通訊科技(ICT)、大數據等技術來加速產業創新。科技發展將帶來嶄新的生活方式,因此,掌握、分析、運用科技的能力也變成一種基本的素養。

科技領域的師資夠不夠?能不能開出相關課程?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指出,政府一方面開設在職老師增能學分班,協助老師培養新的專長;一方面針對大四師資生或實習學生進行增能課程,輔導取得科技領域相關證書。

不只政府,企業也能發揮一臂之力。例如,微軟企業長期與中、小學合作推動科技教育、協助師資養成,每年會定期舉辦全球教育分享論壇(Education Exchange,E2),進行跨國經驗交流;台灣大哥大基金會也攜手交通大學,共同啟動「科技教育師培計畫」,預計籌募2500萬元,在未來一年培育1000名師資、協助100所學校建置教學環境。

數位編輯: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

★填問卷
領$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