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才不會讓孩子被未來世界淘汰? 洪蘭:在科技時代,孩子需學習力與好品德

因應21世紀社會的改變,父母要:一、讓孩子有學習新知的動力,不被科技所淘汰;二、培養孩子好的品德,不會被社會所淘汰。做好了這兩點,就可以安心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新生活了。
  • 文/ 洪蘭
  • 2018-05-01 (更新:2020-09-15)
  • 瀏覽數31,478

最近很多父母都很焦慮AI世代的來臨。其實,用機器替代人力是趨勢,我們擋不住、也不該擋,反而應該很樂意粗重的工作可以叫機器人去做,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釋放出來做更精密的研究,替人類創造出更好的未來。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改變教養方式,使孩子未來的工作不會被機器人取代。

 

閱讀,讓知識融會貫通、出現新想法

人工智慧主要衝擊四個行業:製造、教育、醫療、金融,因為凡是可以被編碼的動作都會被機器人取代,所以製造業首當其衝。但是機器人的設計還是在人的手上,所以在現代,創意和設計比以前更重要。但是創意並非從天而降,它要有所本,這個「本」就在閱讀,當知識融會貫通,新的想法就會出現。

至於教育,韓愈說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三樣中只有傳道是機器人不能取代的。也就是說,在21世紀,教學的重點不在知識的灌輸,而在品德的教導。尤其最近發生臉書洩露五千萬名用戶個資的事件後,品德更為重要。

遺憾的是,台灣幾個法院的判決都深深打擊在第一線教導學生品德的老師。最近在一個講習會上,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反映,當做壞事者被捧成了英雄,尤其那些跟老師嗆聲的學生被教育部選為學生代表後,學生的品德更難教導。

韓非子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神經學家發現最基本的學習機制是模仿。所以對於不正確的行為,父母老師必須立刻制止,因為一旦壞行為模仿成為習慣後,即使後來花十倍的力氣都很難將已形成迴路的神經重組。

現代的教育不應再注重灌輸知識,因為機器人處理訊息的速度是人的千萬倍,人眼看得再快,一目十行就很了不起了,怎麼能跟一目千行的機器人比?但是機器人沒有靈性,它能歸類,但無法做結論,也不能觸類旁通。所以不要再叫孩子背書,要訓練他從大數據中下結論的能力。

假如孩子從事的是創造性的工作,又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即高的EQ)可以和別人一起共事,父母就不必擔心他未來會沒有工作。孩子有沒有一顆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仗義勇為的道德心,在21世紀就更為重要。作家王文華說得好:「機器人不會替你擦眼淚」,在機器的世代,人更需要人的關懷與溫暖。

時代在進步,新的工作會不斷出現,所以只要孩子有學習的能力,父母都不必擔心他未來會沒有飯吃。但是在科技時代,品德沒有教好,受害者將不是一個、兩個,而是像臉書洩個資案一樣,是千百萬個。

所以因應21世紀社會的改變,父母要:一、讓孩子有學習新知的動力,不被科技所淘汰;二、培養孩子好的品德,不會被社會所淘汰。做好了這兩點,就可以安心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新生活了。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及清華、交大、陽明、中央四校聯合系統講座教授。著有《歡樂學習,理所當然》、《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決定未來》等書(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期未來Famiy雜誌